□福华
一个甲子前,我还是生活在江南水乡小镇上的一个孩子,暑假中的趣事至今历历在目。
乡下清澈的河水中,可见摇头摆尾的野生鱼儿。邻家徐大哥是捕鱼高手,我喜欢跟他捕鱼。在靠大河的岸边张起大网,隔一段时间拉网,往往收获不小,这是典型的“守网待鱼”。在小河的一头设网,从另一头开始,边划着小船边用木板敲击船舷,敲击声会将鱼驱赶至网中,亦时有斩获。有趣的是,有的渔家在小船上豢养了十几头鱼鹰,它们侦察到河中有鱼,便会窜入水中,将鱼叼上来吐入舱内。我们小孩也有自己的捕鱼法:将小水浜的两头用土筑起小坝,再用脸盆将水舀干,用手就可以直接将浜底的鱼抓上来。另外一种很有挑战性的方法,是将家中旧伞骨的一头磨成锋利的尖端,伞骨绑于竹竿头上,变成一杆“标枪”,看到水中的鱼可瞄准用“标枪”去扎,有经验了,成功的概率还不小。
夏季西瓜上市,我常去河边看泊满瓜船的热闹景象,西瓜行沿河而设,收购西瓜。瓜船靠岸,瓜农即将瓜抛给瓜行的伙计,接瓜的伙计颇有技巧,只见他左手略挽,右手伸开,就将瓜轻轻接住,数秒之内凭手感判断出瓜的重量,口中唱出数字,由站立一旁的瓜行记账先生记下重量,再抛给下一个伙计分档堆放,以便按照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到片刻,整船瓜卸完,记账先生的算盘上已出现了整船瓜的总量,再和瓜农结算。瓜农对自己瓜的质量和重量心中有数,先生所报数量和收购价与瓜农的心理价位相差不大,只要双方均有利可图,很快成交,少有口角发生。至于过程中伙计偶然失手摔碎的瓜,我们在旁边的小孩子拾起来吃,是绝对没有人责怪的。
河中还有不少稻(麦)柴船,农家会将脱谷后的稻(麦)秆当柴运往镇上卖。按担论价,农家也会将柴送上门。我家那时候灶头要用柴烧,我自告奋勇替大人到河边去看有没有柴船。而家中柴火燃烧下来堆积的草木灰,正好可让送柴上门的农家运回去作为肥料。
我还喜欢在镇边的河道内游泳,游累了就靠在河边的驳岸上休息。河道两侧的石驳岸给我印象很深。这些驳岸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石块或石条砌成,石块间纵横交错的缝隙形成漂亮的“脸面”,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有的石驳岸上还镶嵌石栏杆、缆船绳(俗称牛鼻子),这些石块有特别的形状或雕刻图案,如怪兽、葫芦、花瓶、如意等。有的还兼有观察水位标志的作用。我家附近驳岸的石块上刻有一只大闸蟹,农家的经验是,雨季中,水位超过了大闸蟹,就是洪水警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