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今年8月份书展,新民晚报夜光杯《书里看书 梦里寻梦》的新书首发及签售大受读者欢迎。此书也是夜光杯文萃系列的第六本。今年我们在“夜光杯”微信公众号等各个渠道的佳作中精选76篇,纪念夜光杯76岁。
书展后,不少读者来稿,畅谈和新民晚报几十年的感情,文章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情分让人感动。有读者说从小家里订阅晚报、看晚报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也有读者说自己明年将继续订报……
相伴仍是青春年少
刘笑冰
有关晚报的记忆,居然是和一只黑毛黄嘴的八哥联系在一起的。
盛夏,下午四点多,深长的弄堂里太阳退场,人们迫不及待从闷热的屋子里出来了。三层阁的阿爷,提着鸟笼,拿着一只脸盆下来给他的八哥洗澡了。弄堂口传来自行车铃声,邮递员并不下车,从绿色大帆布包里,抽出一份新民晚报递给阿爷。阿爷要是还没给鸟洗完,我就雀跃地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和热度的晚报,快速翻看,一俟阿爷空下来就知趣地还给他。下雨天阿爷是不下来洗鸟的,到点了我就时不时去看后门的信箱,邮递员会把晚报插在那里,我可以从容地先睹为快了。
那时订报的人家并不多,毕竟手头不是那么宽裕。阿爷吃好晚饭搬把躺椅又下来乘凉了,那份晚报被老的小的,男的女的邻居传阅着,就着路灯。我们客堂间爷叔总是捷足先登,他一边看一边挑出他认为重要的新闻读出来,并和周围的人讨论。惹得急等看报的人催:你到底是看还是说?客堂间爷叔下意识地捏一下晚报不再吭声。
后来订晚报的人家多起来了,乘凉传报的风景不再。厕上、枕上、饭桌上,橘黄灯光下,笃悠悠捧着一张晚报读,这幅沪上千家万户相似的风景,和柴米油盐一起组成了市民生活的日常。
阿爷的八哥鸟最终都没学会说一句话,多年后,我却在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
现在,虽然我也是人与手机不分离,但订晚报读晚报,于我似一种仪式而心生欢喜——除了自己的文章见报,更重要的,捧读晚报,时光仿佛还是那个给八哥洗澡的夏日,我和晚报都还青春年少……
我写“留言”
娄惠静
自2015年“夜光杯”微信公众号的开设,每天推送精选两篇原创佳作,为先睹为快,我下午2点多边品“卡布奇诺”边在手机上寻找“夜光杯”微信平台新鲜出炉的文章,日子一长,居然像喝咖啡那样上瘾了。
每次在手机上浏览这些推送的文章及留言,在感悟文字魅力,沉浸在催人泪下故事的同时,对于文学的挚爱,对于文学梦的追寻,让我心动手动,尝试给作者写留言,发送后,心里忐忑不安,时不时刷屏,总不见回复,原来没有入选。后来我反复阅读文章,找出它们的精髓,写出自己的经历和社会热点,付出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一天,我正闲暇着发呆,突然“叮”的一声,手机屏上看到通知:“恭喜你的留言选为精选留言”。第一次入选“留言”对我却是惊喜和莫大的鼓励。于是我坚持在“夜光杯”的公众号留言,一度到了痴迷的程度。我在作家沈嘉禄《老灶头咸肉菜饭》文后留言:“美文、美食往往靠的是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在作家何建明《母亲与老宅》文后留言:“母爱,老宅。承载着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总能在心灵深处摇曳。”在作家北北《忽见半月》文后留言:“天道忌满,人道忌全。”留言短则几字,多则几句。通过写“留言”,加深了我对美文的理解,也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
美文看得多了,心里不免蠢蠢欲动,也试着为夜光杯投稿,荣幸的是,我与文友撰写的“老少咸议”话题《老夫老妻》推送至“夜光抔”公众号。看到自己的文章享受如此殊荣,被许多读者点评赞扬,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滋滋的。
明年晚报继续订
王克
退休十多年,不喜烟酒,不搓麻将的我唯一的乐趣就是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看报喝茶。茶喝是五花八门,报纸也有五六份,有大报,有晚报,也有娱乐小报,闻着报纸上的油墨香味,看着报上的各种新闻信息,这是我惬意的时候。这几份报纸中我最喜欢新民晚报。
我之所以喜欢晚报,因为它不但刊登国家大事,更有百姓喜闻乐见的身边小事,它能让老百姓了解社会和市场、明辨是非。感觉晚报里的那人那事看得见摸得着,有种亲近感。看着看着自己有了想法,“夜光杯”上的文章都来自生活,这种原汁原味的事,自己也曾经历,可不可以动动笔呢?“老少咸议”刊的短文不就是亲眼目睹的那些人和事吗,为什么不能投稿呢?尝试了几次,成功了。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只要闲下来,就琢磨着能写些什么。就这样,我从一个读者,变成了一个作者。
从2016年我在晚报发的第一篇短文算起,先后在“夜光杯”里已有多篇文章和读者见了面,《男保姆的买菜经》《大肠肺头汤》《小面馆》……在“老少咸议”里更时不时地“冒泡”。还结识了一批文友,相互切磋,提高“写技”。岁月不饶人,从去年开始,我感到记忆力像“崩盘”一样,前看后忘。阅读各种报纸时间长了,眼前一片茫茫云海,有一种眩晕的感觉,我知道,是该做“减法”的时候了。
每年一度的订报期又来临了,习惯了看纸质报纸的我,到了该作决定的时候了。这时,门铃响了,邮递员上门询问明年订报事宜,我大手一挥:“其他报纸不订了,晚报明年继续!”
照片上晚报
郑清心
2003年初夏,我居住半个世纪的石库门房子动迁了。老屋楼梯狭窄厨卫局促,给我们残疾人老夫妻的生活带来不便。
N次想改善,无奈能力有限。此次借市政动迁的东风一步到位,从心里高兴。高兴之余又有点不安,不知未来的新居出行是否方便,离菜场、医院有多远。
新房在浦东金桥地区,二室一厅的新居,宽敞明亮。窗前能望见东方明珠,小区大门旁有超市、农贸市场和公交车站,而且还是电梯房!我立马和动迁组签了协议。
7月17日早上,第一批动迁居民搬离,弄堂口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副区长、街道党委书记都来了。他们得知我们是双残家庭,亲切地与我们交谈,并承诺:“在搬迁过程中有什么困难,随时找我们,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予以解决。”一群媒体记者也把我们“包围”起来,那场面还真让我有点“受宠若惊”呢。
当天下午4点多,我居住的过渡房所在的楼组长手拿着晚报跑了进来:“这照片是你吗?真光荣啊!”我接过报纸一看,天哪!那真是我!面对着领导和送行的人们,我笑得是那么灿烂!我拿着报纸,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那天的新民晚报我珍藏了20年,因为上面有一张我的照片。我们老夫妻是新民晚报的老订户、忠实读者,然而做梦也不会想到,晚报上会登我的照片。
我的照片能上晚报,因为晚报的宗旨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关注百姓,服务百姓,是晚报的要义。晚报的“帮侬忙”栏目、每年开设的夏令热线,实实在在解决了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老友金阿姨在晚报的帮助下,多年的出行难变得不难了。我要说,晚报,是我的良师益友。
爱夜光杯 爱上海
郑自华
1982年晚报复刊以后,我有幸成了第一批订户。订阅晚报至今整整41年。40多年来,看晚报成了我的生活方式。我除了阅读晚报,还喜欢剪报,在我的剪报中,夜光杯是最多的,翻看夜光杯精彩美文,心里常常涌动一种幸福的感觉。话说回来,剪报的阅读、检索有诸多不便。那时我就在想,假如能有夜光杯精粹本多好。
惊喜果然来了,在晚报71岁生日的时候,晚报推出了《爱夜光杯 爱上海》,并在2017年8月22日的上海书展安排签名售书活动,参加签名售书的嘉宾都是重量级的:叶辛、王汝刚、陈村等。下午1:15的签名售书,12:30已经人山人海,好在我去得早,排在了最前面,半个多小时,400本《爱夜光杯 爱上海》售罄。当我捧着书,很多人问在什么地方有售,听说售罄,很是懊恼,我自然有几分得意。自此,晚报每年推出一本,这一下,阅读起来就方便多了。
今年8月的书展上,夜光杯新书《书里看书梦里寻梦》又举办签名售书活动,爱书的我怎肯错过这个机会?不巧的是这天我在外地,书能买得到,但是签名不可得啊!更何况我前面几本书都有签名,于是赶紧联系文友,说明一定要签名本。朋友果然不负众望。
令人惊喜的是,2019年的书里收录了本人的《听自己讲那过去的事情》,实属意外。要知道每年夜光杯有几千篇文章见报,要在几千篇文章挑选几十篇文章,幸运落到我头上,实在是我没有想到的。
从喜欢夜光杯到喜欢《爱夜光杯 爱上海》,夜光杯在我心中一直是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