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是守护人民健康的主阵地,承担着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在健康促进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昨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各地推进医院健康促进,服务百姓健康有关情况。
鼓励医务人员投入健康科普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为了更好推动医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我国各医疗机构已经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介绍,2021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打造健康至上的行业文化,加强全市医院健康促进工作”。之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医疗机构要把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医院发展战略和规划”。今年上海正在制定《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明确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的责任。
■在成立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的基础上,全市16个区全部成立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中心,包括37家市级医院在内全市共有4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都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目前全市已建成健康促进医院共125家,有更多医疗机构正在积极申报能够进入健康促进医院的行列,今年新增申报医疗机构数量就有上百家。
闻大翔表示,上海有20多万名医务工作者,他们是上海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的主力军,上海将持续关注、激励医务人员投身健康促进工作。日前,上海已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性地将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作品代表作列入高级职称的晋升标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表示:“在医疗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慢病患者,因为他们缺乏疾病常识或者认知的错误,没有及时规范地就诊,等到产生严重的后果时已经追悔莫及,我们医生也感到非常痛心。所以我们建立了具有华山特色的健康科普新媒体矩阵,引导百姓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目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微信公众号已经拥有460万粉丝,每年推出原创科普作品200余篇;华山医院互联网医学直播频道“医直播”,每个工作日中午12时准时开播,从2020年到现在已持续播出800多期。
健康促进工作“减压”又“加分”
近年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积极与电视台、博物馆、艺术馆等机构跨界合作,还通过“600号”画廊、“600号”月饼、“600号”挎包等系列产品的推出,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走进人们视线,消除大众对精神病人和精神病院的刻板印象。
“健康促进对临床诊疗,既有减压的作用也有加分的作用,所谓减压就是健康促进能够使疾病预防关口前移。所谓加分,具体体现在提升服务覆盖面、提升医生能力和改善医患关系三个方面。”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看来,首先,一位医生半天门诊看40名患者,已经是飞速,但一篇科普文章可惠及成千上万的患者。其次,医生用通俗语言来讲清深奥医学理论,还提升了沟通表达、综合判断、善于共情的能力,对医生有非常大的帮助。最后,患者接受科普宣教后,对疾病有了理性认识,在就诊时和医生的沟通会更顺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及就医的满意度。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