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手奋力争先,市民冒雨观战 本文图片 记者 李铭珅 摄
外国友人来到苏州河畔打卡上艇
牛津布鲁克斯赛艇队整装待发
“妈妈,明年我能来伦敦现场看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吗?”今年8月,12岁的于竣丞在泰晤士河游船上这样问妈妈。“儿子,要看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不一定非要到伦敦才能看啊,说不定上海也能看。”上海市民朱叶青笑着回答。
一个月后,朱女士的话果真变成了现实。在今年的第三届上海赛艇公开赛上,应邀参赛的牛津剑桥赛艇队在苏州河上与对手上演了一场高水平对抗,这个意外之喜可让赛艇爱好者小于同学乐坏了。
作为上海新打造的一个自主IP赛事,上艇一年比一年进步,今年牛津、剑桥以及澳大利亚国家赛艇队等国外高水平队伍的到来,更是标志着这项赛事已经实现了上海和世界的双向奔赴,进一步走向国际化的上艇,以“城市会客厅”的姿态向世界展现上海之美。
来了,爱上了
“整个上艇赛道有13座桥6个弯道,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上艇赛事总监李建新介绍说,苏州河上的这个上艇赛道,对中外选手的吸引力非常大,“这个‘魔幻赛道’吸引了很多参赛队伍,很多国外的选手都很希望未来有机会来上海参赛。”
赛前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赛艇队的主教练亨利也对上艇的挑战性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站在高处观察过赛道,这条赛道真的有很多弯,能否过好弯将是赛出好成绩的关键。”而在比赛结束后,剑桥大学赛艇队的队员西恩·海耶斯直言:“这真是一个疯狂的赛道,新奇、刺激、有难度。虽然我们在比赛中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赛艇上,但这里的赛道实在太惊艳了,我希望将来还能再来这里比赛。”除了极具挑战性的赛道,苏州河畔的风景也给海耶斯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比赛过程中能看到非常美妙的风景,有那么多漂亮的建筑,这真的很特别,我必须说,中国正在打造一个很棒的赛艇比赛。”
此次上艇赛道,西起静安国际中心水域,东至乍浦路桥附近的上下水码头。沿着比赛路线,一幅苏州河的现代画卷徐徐展开,画面之美给激烈的比赛平添一份吸引力。剑桥大学的女队员安娜·布鲁梅尔就特意用中文对记者说:“我认为这里的景色真的很美,很兴奋能在苏州河上比赛。我爱上海!”
吸引外国选手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难得的中外文化交流机会。比赛前,中外高校还展开了一次关于多元赛艇文化的漫谈,交流每个国家不同的赛艇文化。澳大利亚国家赛艇队队员莎拉·马里奥特说:“这是一次很棒的参赛经历,谢谢上海给了我们这么特别的体验,我们在这里经历了很美好的时光。”
看了,自豪了
细雨蒙蒙,百舸争流,一决高下,苏州河上扬起一朵又一朵美丽的浪花。上艇之美,不但征服了外国选手,也让观赛的上海市民非常自豪。“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小时候觉得苏州河是又脏又臭,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水质发生明显改善,现在又成了上艇的赛道,向世界展示上海的发展,我觉得还是一件挺值得骄傲的事情。”朱女士说,“如今在苏州河上看赛艇比赛,丝毫不亚于在国外那些著名城市的河流上看比赛。”
如朱女士所言,如今的苏州河,确实和过去不一样了。经过多年治理,如今苏州河不但成为上艇赛道,两边沿线也早已成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公共空间,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市民习惯吃过晚饭来苏州河边的健身步道散步了。“今天对我们观众来说是大饱眼福,一方面是周围的风景特别优美而且有代表性,苏州河沿线是我心目中上海最美的地方之一;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高手队伍都来了,可以一下子看到那么多队伍的精彩表现,非常开心。”一位观赛市民这样说。
伦敦的泰晤士河拥有最悠久的赛艇历史,波士顿的查尔斯河也是赛艇人的朝圣之地,而上海的苏州河正在向各国选手展现一幅东方城市的美图。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女子赛艇队的贝丝·达顿用“全新”一词来形容上艇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上艇是一个全新的赛事品牌,也是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舞台,让我们有机会和澳大利亚赛艇队、中国顶级赛艇选手一较高下,我很期待未来能继续来参赛。” 本报记者 李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