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昕平
《万花筒》是作家陆梅的一部儿童小说新作。这部作品会令人联想到她的其他小说,如《像蝴蝶一样自由》《无尽夏》。陆梅显然在走一条属于她自己的儿童小说创作之路。她的儿童小说,不局限于叙事文体以“故事”为核心的讲述,常以散点的、多轨的方式取代集中的、线性的情节节奏;不圈定“儿童性”的文学属性,但又常取纯真稚气的儿童视角;不拘泥于儿童读者的对象限定,更专注于表达和分享个体的人生感知与体悟。
《万花筒》以《万花筒》为题,以“旋”为“章”。其结构,恰似万花筒的旋转,每一旋,自是包含着之前那一旋的质素,但又呈现出全新的组合。它的阅读吸引力,来自由精密文字组合酝酿而成的层次、节奏与韵味。
作品以乡镇小女孩麦小节暑假受上海奶奶(麦小节的奶奶年轻时最要好的姐妹)之邀踏入大上海的弄堂为线索,一旋,又一旋,旋出麦小节与失聪女孩白雪的亲密友谊,旋出上海奶奶、爷爷对麦小节的别样疼爱,旋出白雪妈妈与爸爸的家庭矛盾,旋出庞家阿姨与女儿的纠葛故事,旋出弄堂里居民对白雪妈妈的孤立到破冰,也浮光掠影地旋出弄堂里三代人的人生选择与命运轨迹。
陆梅下笔最触动人心的,首先是写活了独属于少女间“挚友”级别的“秘密花园”。作家准确捕捉和呈现了极为敏感、时不时处于不安之中的少女情绪情感状态。麦小节一脚踏入陌生环境的心态,白雪失聪后逐渐封闭的困境,两个女孩从相互试探到伸出橄榄枝,到两颗孤独感的心灵抱团儿,敞开心扉、有声无声皆可达成的心灵交流,再到相互慰藉、相互点亮的光芒时刻,描写得细腻动人。这是少女间和盘托出整颗心去认定的情谊,真挚且能穿越时光。麦小节与白雪之间,恰如上海奶奶与麦小节奶奶间数十年的姐妹情。
乡镇小妹的大上海之行,梦幻般的都市魅力与现实中的弄堂温情,构成作品中又一重动人的海派韵味。麦小节视角下的弄堂众生相,更是构成了作品隐隐流动的童趣和洋溢而出的童年生命活力。上海奶奶在麦小节眼中,是不可思议的巨大的存在,一双“气壮山河的腿脚”,转个身都堪称“声势浩大”,其他弄堂人物,胖阿姨、排骨精爷叔……在麦小节眼中都独具端倪。老石库门里的众人,在小孩打量大人、小与大、谐与庄的对撞中富有喜感地登场。普普通通的生活,也因为麦小节的视角变得生动欢脱。作家写麦小节吃棒冰,“身上的皮肤像是安了一叶小风轮”;写初来乍到的麦小节假寐,“眼前一堆乱炖的陌生与好奇”;写清晨的唤醒,奶奶身子还没进屋“大饼油条已探头探脑勾麦小节的魂了”。陆梅的文字,可谓既有画面又有声音和有滋味,耐品,利落,透着股探出字面意思的童心谐趣。
《万花筒》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这部作品在选材层面非常有价值的点,在于勾勒了20世纪80年代也即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背景下,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空间。麦小节与白雪,她们的少女时代成长背景,大致是属于20世纪70年代出生、80年代成长的一代。这一阶段,不同于再早些的物质文化相对匮乏的年代,也不同于再晚些的物质与信息都极大丰富的网媒时代。在这个文化生活空间中成长的少女,尤其是以大都市上海为背景的文化生活空间中成长的少女,更多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滋养。她们的日常生活与游戏中,除了乡间野趣,除了捉迷藏、跳房子,还有丰富的文学作品,有绘画,有音乐,有各种艺术,有少年宫这样的专门培养少年儿童文艺特长的儿童场所,有远洋海轮、对外贸易交流逐步拓展的、开阔的国际视野。麦小节与白雪的未来梦想,便是在这样一种文化生活空间中被次第点亮的。
陆梅的创作并不自限于“儿童性”与儿童读者,也不仅止于表现儿童生活的某个“当下”,而是以一部篇幅并不算长的“儿童小说”为文体选择,去探讨、书写命运与人生,尤其是敏感多思的女性命运与人生。作品描写的高光,都给到了女性形象身上。无论是孙辈的麦小节与白雪、居中的白雪妈妈,还是长辈的上海奶奶,都面临并做出过这样那样的命运选择。
《万花筒》中,一种来自“童心”质地的力,成为人与人之间,各种隔涩、别扭、矛盾之间,各种说不清的“对错”之间的润滑剂,化解方。
这种来自“童心”质地的力,单纯、善意并始终怀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