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嘉宾探访松阳 毛江东 摄
本报记者 吕倩雯
车行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来自法国的90后女孩乐盖曦感觉自己就像飘浮在群山连绵的迷宫之中。“难怪松阳被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这个‘秘’既是secret(秘密),也是mystery(神秘)。”
10月29日—31日,由浙江松阳县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城乡联系国际论坛即将召开。近日,“外眼探秘松阳”活动举行,来自规划设计、商贸合作、文化艺术领域的外国嘉宾提前探访,感受松阳发展的律动脉搏。
乡村侦探
江南的秋季,最不负“诗意”二字。从上海出发,乘高铁一路向南,至丽水站乘车驶入松阳。窗外,茶山翠绿,美得让人赏心悦目。偶尔有三五茶农,头顶草帽,腰系茶篓,安静地穿梭于茶树之间。行至四都乡平田村,屋舍掩映、炊烟袅袅的江南古村景象映入眼帘。
如画的田园风景深深吸引了乐盖曦的注意,她在上海从事城市导览服务,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上海的历史文化,被称为“城市侦探”,而这次松阳之行,则是一场全新的“乡村侦探”之旅。
近年,平田村这个只有几百人的村庄,凭着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以及松阳的“活化”传统古村落政策,吸引了诸多建筑设计“大咖”驻扎,开展公益设计,保护性改造闲置的古民居房。传统与现代因素的完美结合,使深藏山里的古村华丽转身,成为具有国际范儿的山地特色民宿村。
村道折叠盘绕,高一层、低一层,绵延于村庄的各个角落,很难找到尽头。褐黄色泥墙、灰黑色屋瓦的阶梯式房屋农舍或独立成幢,或相互倚靠,在山脊上错落矗立,疏密有致地镶嵌在青山“褶皱”之中。“这有点类似于寻宝游戏,我可以推开一扇门,去探索里面有什么。有时是一家咖啡店,有时是一家茶室,有时是一家民宿。松阳总会给我带来惊喜。”
拯救老屋
其实,就在10年前,松阳还面临着制约乡村发展的共性问题——地理位置偏僻,人口大量流失,农村房屋空置,传统农业景观和人文生态日益凋敝。改变源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尤其是2016年启动的“拯救老屋行动”,秉承“最小干预”的原则,以低级别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保护为切口,系统推进乡村修复。
三都乡的杨家堂村,是松阳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仍保留着建于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的宗祠、庙宇,以及大量的古民居。站在村西的小山坡上,贝思文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30余幢古色古香的建筑有规律地排列,在阳光照射下,黄墙青瓦、高耸的马头墙建筑呈现出金黄色的光辉,络绎不绝的村民、游人点缀其中。
担任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贝思文致力推动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各级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是他第一次来松阳,古村落古民居的“活态保护”让他感慨:“村民们将房屋交给村庄统一管理,运用传统手艺修旧如旧,完好保存原始的传统建筑风格,既保证了原生态的氛围,也仍保持着村庄的生命力,非常高兴能看到村民们仍旧居住在这里。”
目前,松阳已完成全县75个村312幢老屋的修缮,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力图保留传统风貌,内里则注重实用,既契合当地生活习俗,又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松阳先后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联合国首个乡村发展示范县。“拯救老屋行动”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4年前,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松阳作为全国唯一县域代表团参加,给世界提供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引起了联合国人居署的关注,随之促成了城乡联系国际论坛落户松阳。
建筑针灸
松阳的乡村振兴,绕不开“乡村建筑”。2013年起,受松阳县政府邀请,国内外一批学者和建筑师来到松阳,结合在地文脉和产业优势,开展了“集群化”的乡村“建筑针灸”行动。从老城更新、老屋改造,到业态激活和文化重塑,建筑师们的项目散落在松谷大地,有了松阴溪水利博物馆、独山驿站、石仓豆腐工坊、云上平田等,从不同维度,活化了这里的历史遗产和经济业态。
“我在世界各地看到过许多乡村更新项目,一些结果很好,一些并不尽如人意,我认为有些项目毁掉了建筑原有的特色。但四都乡的乡村更新成果,可以说是我在中国乃至全球,见过的乡村更新项目的最佳范例之一。”澳大利亚澳昱冠工程设计公司亚太区咨询首席总监艾利克斯,曾参与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香港地铁城市更新等项目的咨询工作。
他眼前的陈家铺村,是一座崖居式传统古村落,在完成50余幢老屋的生态修复工作后,引入了被誉为“全球十大最美书店”之一的先锋书店,吸引了飞茑集、云夕MO+、云影心谷等一批高品质精品民宿。“先锋书店和其他建筑相比,坐落于悬崖边,与周遭共同打造了一处独特的景象。”
艾利克斯认为,任何来过松阳的人,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游客,都会从这项“拯救老屋行动”中有所收获:“于我而言,已经从这些村庄中获取了足够的素材,将来有机会,可以参考老屋翻新的做法和精神,运用到其他的项目中。”
艺术乡村
坐落在松阳大山深处的叶村乡膳垄村,村尾有一座百年廊桥和一棵三百年老樟树,沿溪而行,村道狭窄,至村头又是一座桥,左边飞瀑流泉,正前方的竹山上,正是玖层云水美术馆。
五年前,松阳启动“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玖层云水美术馆馆长杨洋就是那时从北京来到松阳。美术馆的屋顶依靠山势,将传统木拱桥的平行边约束、等跨度、等矢高的形态,发展为非平行边约束、变跨度、变矢高的编木拱屋架,而这项技术的原型,可见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
行走在这条木制“龙脊”之下,来自法国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的教师白雪和杨洋交流着对馆内陈列的见解。“我很喜欢传统古村落和当代艺术的文化融合。松阳的‘百名艺术家入驻松阳乡村’计划,保护了这个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当代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探索和创造的发展平台。”
叶村乡借力玖层云水美术馆文化综合体项目,争取到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资金2000万元。而这笔钱,被用于提升横坑、南岱两地的公共基础设施,并以膳垄村为中心点,探索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特色生态农业的农文旅融合之路。
除了玖层云水美术馆外,植物艺术空间、摄影馆、竹制品共富工坊等一批公共艺术空间,让一个不起眼的“空心村”,变身为一座“大美术馆”,重新焕发了生机。像膳垄这样的艺术乡村,在松阳并不少见。“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说,来松阳体验,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提供很好的灵感来源。我也鼓励我的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他们的现代理念相结合,并运用到他们自己的创作中。”白雪说。
青春回归
在地处浙西南的一个小山村里,可以喝咖啡、逛书店、看展览,曾经专属城市的时尚,正在松阳青山绿水间悄然蔓延。
在陈家铺村,有一间由柴房改造成的集甜品、饮料、面包于一体的“山果落”甜品店。在松阳老街,留法硕士开设“屿山空”茶室,主打“传统茶,年轻造”。在杨家堂村,95后男孩先回乡搭起“移动咖啡车”,后开设了“南设”咖啡。
“松阳是一个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完美案例。很多年轻的建筑师和设计师离开了曾经生活的城市,回到乡村。他们努力工作,通过经营茶馆和民宿等,改变了先辈的生活方式。”罗马尼亚工商联合会驻华首席代表罗伯特对松阳乡村的发展特别感兴趣。他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还是在于年轻人:“罗马尼亚有一句谚语:是人造就了这个地方,而不是地方造就了人。”
松阳还拥有中国最大的骑行茶园——大木山茶园景区。这里丘陵连绵,水库密布。骑自行车沿着蜿蜒的骑行绿道进入茶园,满眼皆绿。坐在大木山茶园的文化茶廊下,罗伯特正品味着松阳独特的大碗茶。“我希望当地政府可以支持茶农,保障他们的生计。最重要的是,保护好松阳这片美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