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中心城区“见缝插绿” 口袋公园:小而美中的智慧与格局
第7版:上海城市更新报告 2023-12-18

中心城区“见缝插绿” 口袋公园:小而美中的智慧与格局

4 未来的故事 生境花园 一路生“花”

>>>申城首个生境花园——虹旭生境花园里,可以观测到近二十种鸟类,比如歇息在花园木屋顶上的这一只(见小图)

近日,一只名为白顶溪鸲的小鸟首次现身上海,掀起一阵观鸟热潮。吸引这只小鸟逗留的,是长宁区一个老旧小区的“生境花园”。2019年11月29日,全市首个生境花园——虹旭生境花园在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虹旭二小区诞生。4年来,从1.0版升级迭代到2.0版,从一颗种子落地生“花”到整个长宁区一路生“花”,虹旭生境花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也见证了老旧小区走出了一条独特又可复制推广的更新之路。

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园,是否能如同“毛细血管”一样,继续向小区里“生长”?或许,“生境花园”是口袋公园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边角料”焕新“蚂蚁”当“雄兵”

生境花园,曾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指的是具有栖息地功能,能为野生动物提供食源、水源和庇护所等生存环境空间,同时又具备花园属性,具有观赏、休憩和户外休闲等功能的花园。

虹旭生境花园1.0版所在的三角形区域是一块“边角料”,曾被违建占据,垃圾成堆,居民投诉不断。“我们也觉得这个空间非常糟糕,也想去改变它。”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说,虽然想改变,却很难形成统一意见。停车?健身?提议有很多,但不同意见更多。为此,居委会邀请社会组织、专家、区人大代表和居民代表一起头脑风暴。最终,建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花园获得大多数人认可。但又有人担心:“花园把小鸟引来了,衣服怎么晒?鸟粪怎么办?”居委会又邀请大自然保护协会专家调研考察,专家认为等花园建好小鸟有自己的地方了,就不会来打扰人类。至于鸟粪,把反光彩带系在晒衣杆上,两星期后小鸟肯定就不来了。

大自然保护协会上海保护项目官员吴婧彬介绍,小区邻近西郊宾馆和上海动物园,生态基底良好,可以成为动物的“生态踏脚石”。基于动植物物种调查、光照条件分析,三角地以保护鸟类、传粉昆虫、黄鼬等为目标,打造了“自然栖息保护区”“互动体验区”和“自然科普休憩区”三大板块,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动物栖息空间的打扰,又为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场所。

复旦大学专家团队在花园里安装的两台红外线摄像机拍摄到,这里已栖息了26种鸟类、36种昆虫、2种蛙类及4种小型哺乳动物。

生境花园为小动物们提供了休憩游玩的场所,也成了孩子们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社区治理的好平台。

“我早上在阳台上一边做做操,一边看看美景,听听小鸟唱歌,还能看到小松鼠,心情特别舒畅。”家住五楼的95岁郑梅英奶奶说。作为画画达人,生境花园给她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草木花鸟在她笔下栩栩如生。

89岁的王桂花特别喜欢小动物,常在生境花园里拍照发朋友圈。有一次她在小水塘旁看到一只小鸟洗澡,王奶奶兴奋地学着小鸟洗澡喝水的样子,开心得像个孩子。

还有条黄鼠狼,在生境花园安了家,花园里的红外相机拍到它喝水、觅食、跟野猫打架。一天,野猫被打伤,“生气”地搬走了,过段时间又回来了。为了普及动植物知识,居委会开设了培训班,专家告诉居民,尽量不要去投喂野猫等动物。

花园建成后,怎么维护?吴红萍介绍,“生境花园”建设过程体现了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倡导下,一支由21人组成的小蚂蚁志愿服务队诞生,花园常态长效管理依靠的就是这些“蚂蚁雄兵”。他们用雨水回收箱里的水打扫花园、浇水,肥料则大多来自居民日常收集的堆肥。“特别感谢志愿者们四年来的坚持,把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在生境花园四周岁“生日派对”上,吴红萍动情地说,“我们每年看似给花园过生日,其实是给所有志愿者过生日。”

探索新模式 经验可推广

今年,在1.0版花园附近,又有一块闲置空地被打造为虹旭生境花园2.0版,成为“无忧谷”综合空间里的一抹亮色。

“它以两棵树为依托,我们叫两棵树的浪漫,包括一棵树的自然展厅和一棵树的自然舞台,让人和自然有效衔接。”2.0版设计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主任助理康燕介绍,1.0版只有400多平方米,生境内容更多,公共空间较少。2.0版利用最前端靠近人活动和道路区域,以休憩休闲、自然科学科普和艺术展览功能为主,后端保留植物绿色空间,也为动物保留了栖息之所。“1.0版让人靠近自然,2.0版让人享受自然,通过这个空间活化居民需求。”康燕说。

不过,升级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1.0是相对封闭的空间,来的多数都是辖区内居民。升级后成为24小时开放的街区花园,游客已辐射到周边,甚至还有其他街道的居民。“我们成立了党建大联盟,联合了周边所有能联合的单位。老百姓觉得哪些不到位,就在大联盟群里提出来,讨论方案,逐步改善。运营‘无忧谷’的第三方也很重要,多方力量参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吴红萍说。

在吴婧彬看来,大部分生境花园的建造是比较顺利的。“经过几年运营,最大的难点在于后期运维,如何组织各方持续投入。”她说,“我们联合生境花园的发起单位长宁区低碳中心,希望组建平台调配资源,帮助一些先天条件不理想的社区更好地运维花园。”

虹旭生境花园的探索,也引起了官方注意。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冒勤表示:“我们调研后认为,无论从生物多样性功能的提升上,还是从社区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功能的融合上,这个全新模式具备推广复制的价值。”

2022年起,长宁区启动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规划和生境花园行动方案。“结合空间规划进行布点,基本上能通过生境花园达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未来整个长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能得到明显提升。”冒勤说。截至目前,长宁区已建成24个生境花园,21个在社区,2个在学校,1个在商圈。“十四五”期间,将会建设不少于30个的社区层级生境花园。“我们把生境花园作为绿色载体,融入老旧社区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去,满足老百姓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说到生境花园对城市更新的启示,冒勤认为,传统的城市绿化理念偏重植物本身,但植物多样性是为了服务动物多样性,进而服务基因多样性,所以城市生物多样性最终落脚点应是动物多样性。他建议,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中,绿化打造可以更多融入生物多样性理念,推广景观生态化,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专家建言

复合叠加

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女师分会会长 顾芳

未来上海的口袋公园,有着无限可能。从有界到交界,再到无界融合,“边界”的逐渐模糊,也是“园在城中”向“城在园中”的转变。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只要是城市“灰色空间”,都可拿来建绿,并叠加体育、艺术、人文等特色,在理念上包容开放,在功能上复合叠加。比如南昌路结合雕塑而建的“阅读花园”,融入户外书架和City Walk的概念,让“图书漂流”成为可能;“寻芳园”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打开后不仅为城市添彩,还和附近咖啡馆形成了空间互联。通过点及线的生态串联,南昌路整条道路和街区都成了绿意盎然的“公园型街区”。

口袋公园与小区的紧密关联,也是值得关注的方向。口袋公园不应是一个个“孤岛”,可以结合“15分钟生活圈”将地域文化和小区特色植入其中,真正做成“家门口的公园”。口袋公园甚至还可以向空中发展。有着“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和一些欧美国家,绿色建筑是一大亮点。这些建筑在设计时就已在结构、排水等方面为植物预留空间。上海也可借鉴这个思路,将行道树、窗阳台绿化、屋顶花园、墙面绿化等形成生态空间线型、片型的复合叠加。

连成网络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王放

在我心里,生境花园有三个重要价值。第一是生态价值,生境花园给城市增加了一个个维持和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岛屿。第二是教育价值,不容忽视,也许现在挖掘得还不够。第三是科研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在生境花园中开展科研项目,去探索更多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秘密。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生境花园的建设,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是快速的,城市的野生动物很适应人类的环境。所以当人类环境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他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馈。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了。

当然,生境花园也有缺陷。它们单个面积都非常小,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是不够的,作为城市真正的生态空间也是微不足道的。我建议,能把它们连成网络,并且更大面积的绿地也能加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