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溪社区绿地、步道和运动场示意图
“早签约 先选房”的宣传深入人心,凤溪旧改项目稳步推进
将凤溪打造成一颗战略赋能、产城融合、便利宜居的高品质“青东之心”,这是青浦区携手项目投资建设方——中交城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绘制的“城市远景图”。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凤溪“城中村”改造项目探索引入“城市合伙人”的新模式,实现项目投资开发运营方与城市共同成长和发展,与政府同频共振。
政企共建
“城市合伙人”模式,一般是指运用市场化机制引进社会成熟运营商,与地方国资企业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作为实施主体,通过“专业服务+行政力量”相融合的方式,对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资源、公共项目实行全流程“管理+服务+运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城市治理生态圈。
“凤溪村的改造,我们从没有把它当成一个短时间的房地产项目来看待,而是要与它一起,实现长周期全过程的共同成长。”中交城投青浦公司副总经理杨超表示,无论城市还是村庄,都是人的栖息地。改造“城中村”,绝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不是把“城中村”拆了,再重建一个很美好的空壳子出来就行,必须从外在到内在都同步更新。
一张蓝图绘到底。中交城投表示,将充分发挥中交集团品牌、资金、技术、视野与资源等优势,以区域价值策划、价值实现、价值提升为核心,聚集城市综合开发全产业链资源优势,为凤溪村的改造和未来发展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整个项目开发将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产业导入和城市运营。“在未来城市设计和规划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以终为始’的理念,以它的终极状态、最终建成和运营的状态,来推导现在需要做什么。”
杨超告诉记者,与传统房地产开发商的运作逻辑不同的是,凤溪“城中村”改造,并不先开发住宅,而是先开发公建配套。“我们的逻辑是先引人,仅靠住宅引人是不现实的,尤其在上海,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更多元。”杨超说,“先做城市运营,吸引人的注意力,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让他们觉得这个地方与他们的品性和气场吻合,能产生归属感。”
杨超认为,凤溪“城中村”改造,不只是住宅开发,也不是光做服务,而是要通过新的功能布局,推动当地产业升级,三轮驱动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此,中交城投不仅引入了自己的产业公司和商业公司,还凭借自身的资源和平台,对接多家优质企业。有了产业就会有人,产业的引入,会改变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这些都将为华新镇带来新鲜“血液”,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区域繁荣。
凤溪所在的华新镇是物流重镇,集聚了“三通一达”等多家快递公司的全国和区域总部,诞生了千亿级产业集群,此外还有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百亿级高端制造产业,以及包括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等“新赛道”的十亿级高新科技产业。
“配合整个华新镇的产业升级,我们将在凤溪地区增加产业研发办公地,用研发支持产业发展,再以产业发展反哺研发。比如物流的数字化,就可以和物流产业结合。”杨超强调,通过这样产城融合的改造模式,把项目融入区域的产业环境和产业生态中,服务华新镇乃至整个青浦东部的产业发展。
绿色低碳
绿色低碳是凤溪“城中村”改造的另一大亮点。
凤溪“城中村”项目与中交城投的合作合同是12年。从目前来看,整个项目完全建成也要8到10年。这意味着描绘蓝图不能只着眼于当下,而要预测未来,要用10年以后的眼光来看待整个区域的发展。
“我们将实现社区低碳的集中供冷供热等,降低整个碳排放。因为华新镇作为物流重镇,有很多大卡车,碳排放量不低,未来一旦碳达峰要求强行碳指标交易,就会限制发展。”杨超告诉记者,未来,依托正在建设的城际铁路徐乐北路站和轨交上盖科创TOD街区综合体(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意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新凤溪将打造低碳TOD商业、低碳研发、低碳社区三大场景,成为低碳品质社区+能源科技住宅示范区,让居民享受更宜居的城市生活,也让城市拥有更加绿色的明天。
根据预估,项目可降低能源消耗47.99%,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195吨、二氧化硫54吨,相当于每年种植44.7万余棵树。
此外,为了充分发挥轨交站点的辐射带动效应,站点建成后,将会有一个五六万平方米的商业区,通过慢行步道连接居民的回迁房。“从TOD到商业再到住宅,有一个二层连廊的慢行系统,跟所有机动车分开,这样能够保证行人的安全与出行的便捷,把慢行交通的作用发挥到最大,TOD的辐射作用发挥到最大,对周边居民的交通便利性达到最大。”杨超说。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是城市的人文底蕴,是其生命的一部分。凤溪历史悠久,如何挖掘和保护在地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凤溪“城中村”改造中不能忽视的重大命题。
“我们仔细阅读了相关史料,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解读和对现代文化潮流的把握,用现在的语言去翻译、用现代的手法去演绎凤溪的历史文化故事,传承人文精神,也让凤溪人民更有归属感。”杨超透露,凤溪有戏曲文化,因此规划中将建设一个城市剧场;凤溪因水而生,历来都是商业繁荣之地,所以规划中也重新设计了一条商业街和滨水活力街;同时,也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传承本地红色基因。
“其实就两个字——国潮,国代表历史,潮代表现代。”杨超解释,要把历史文化与现在流行的东西,或者年轻人能够接受的东西结合起来,用一种新的方式让年轻人去接受。
艰巨挑战
凤溪“城中村”改造是中交城投进入上海的第一个项目。
东邻虹桥商务区,交通通达,区位良好,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这是项目的巨大优势。但在杨超看来,挑战同样巨大。“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潮流变化非常快,人的喜好变化也特别快,人群的更迭速度也很快,如果要把人引进来,首先就要满足这些人的喜好和需求。这非常考验一个企业的反应速度、市场敏感度。”
此外,“城中村”改造要撬动的资金量特别大,对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作为央企,中交城投在融资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也创新探索了不少新的模式。今年6月28日,中交城投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功组建总金额220亿元银团,为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距凤溪村不远的地方,还有两个城市更新项目引人注目,瑞安集团的“蟠龙天地”和万科集团的“天空之城”。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也是一大挑战。
中交城投和瑞安、万科相比,企业特色不同。瑞安擅长商业,“蟠龙天地”本身规模并不大,瑞安用商业盘活了整个蟠龙古镇;万科擅做社区氛围,“天空之城”通过TOD项目连接整个社区;而中交城投擅长产业和环境打造,凤溪“城中村”改造项目就如一个微型城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