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春暖花开气象新(中国画) 二十年前的子弹 百岁外婆的表情 诗的情趣与理趣 春天气息的绵延流长 奔着长城而去
第11版:夜光杯 2024-03-14

诗的情趣与理趣

江曾培

近日,收到赵丽宏惠赠的几部作品,其中有两本诗集:《变形》与《疼痛》,为人民文学出版社近年次第出版。丽宏多才多艺,诗文书画均甚拿手,以诗与散文的影响为最。过去,我读他的散文较多。这次比较集中阅读了他的这两本诗集,深感他的诗作精美含蓄,秀逸隽永,所创造的意象好读而又耐读,《变形》与《疼痛》都是对人的生命生存状态的探索和追寻。

由此我想到,诗作在重情的同时,也需要重理。诗和其他文艺品种一样,自然首先要重情,“无情不成书”,要让一切景语都成为情语。然而,这并不排斥理。思想是作品的灵魂,没有思想的作品,犹如失“魂”之体,是活不起来的。诗作需要“情”,也不可缺少“理”与“识”,诗人要用意象思维去创造形象,让诗作既有“象”也有“意”,从而托物言志,让读者在情感的熏染中受到感悟。然而,“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这句话,成为一种盲目排斥诗中含理的依据。全面地看,严羽这句话是针对宋人“以议论为诗”的倾向而发的,有其针对性,但是说过头了。虽然,诗贵情,切忌抽象说理,但它不能完全不“关理”。哲理往往反映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因而有许多富有哲理的诗词,恰恰是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关键是哲理和形象、感情要融成一片。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无疑含有深深的哲理,然而,他并没有直说,而是将其寄寓在一个“半亩方塘”的生动画面中,引发读者的审美情趣,从而领悟内中可读而又可思的“源头活水”,以景喻理,成为代代相传、激发人们不断努力前行的名句。优秀的诗作一再表明,诗趣并不排斥诗理,只要处理得好,“趣”也可以由“理”而生,所谓理趣是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句,都因其充满理趣成为诗的点睛之笔,千古传诵不绝。因而古今中外也不乏和严羽的“非关理”论唱反调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就借用别人的话说过:“诗是一切文章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应该说这是有见地的。只是“最富有”云云,也是一种过头话。因为,其他文体多多,其“哲学意味”不一定都弱于诗。

我喜欢丽宏诗作创造的意象,情趣与理趣共生,好读与耐读并存。“变形”,实则是世界的一种真谛,人间万物的一种共同特征。“把我变高/高成一座山峰/去招揽飘舞的云朵/把我变矮/矮成一块地砖/被前赴后继的鞋底践踏”,启示读者在“变形”中要更好地展开生命的意义。“疼痛”,也是生命的普遍现象。“欢乐是水汽云烟/痛苦才是江海洪波”,要“在痛苦中寻求欢乐/像在积雪覆盖的峡谷中/采撷花朵”,这种对痛苦与欢乐的辩证思考,深化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表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