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方在人行出入口等重要部位添加了技防设备
无人机正在空中巡视园区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浦东百余座公园全面推行24小时开放,其中,世纪公园因被誉为上海的“中央公园”而备受关注。记者今天从园方获悉,公园已打开3000多米围墙,新增7个人行出入口,将于4月18日起试行24小时开放,5月1日起正式实行。目前,园方从监控照明、警示标识、安保力量、智慧公园等方面做好准备。同时,每日22时后将减弱灯光照明并禁止使用乐器,力争平衡游园的安全便利与居民的休憩需求。
增7个人行出入口
此次改造中,世纪公园打开了外围沿线3000多米围墙,新增7个人行出入口,并优化了绿化景观。
在1号门停车场处,记者看到,沿线围墙已全部被绿篱取代,市民从浦东图书馆走入公园只需要过条马路。入口处的花坛已改造一新,周边乔木也作了调整,车位被掩映在樱花树下。游客拾级而上,就能走进园内一片香樟林,穿过小径来到主园路上。公园2号门和3号门之间也新开了出入口,因为这里紧靠联洋社区,进出的游客较多。
在原先的监控及人脸识别设备基础上,园方在新增的人行出入口、道口等重要部位增加了20—30个监控及人脸识别设备,以满足人流统计和技防要求。目前,园内共有监控摄像设备约220套,主要出入口安装了12套人脸识别设备。同时,50个巡逻打卡点分布在各重点区域、监控盲区等处,每天有安保人员巡逻打卡。
智慧安防保障安全
世纪公园的面积约为140公顷,以大面积的草坪、森林、湖泊为主,虽然环境宜人,但也存在防火困难、夜间能见度低等安全隐患。针对大面积林区的管理,园方目前引入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巡逻等一系列先进技术。
在管理大楼外,记者看到了一座无人机双机库全自动停机坪。无人机可以通过后台设置定时定点巡逻,当白天公园客流量较大或有特殊情况时,无人机也会出库巡逻,通过高清摄像头寻找人员聚集点、引火点等。
管理楼内还新建了综合指挥中心,可实现智慧安防、能耗管理、人车管理、环境管理、事件管理等功能。在智慧大屏上,公园的实时客流、车流、停车场车位数及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画面一目了然。通过AI技术,探头可以捕捉游客跌倒、人员聚集等危险情况并示警。“如果有游客倒下后数分钟没有起身,捕捉到这个画面后,系统会示警,附近巡逻人员便会收到消息并前往现场处理。”工作人员介绍。
通过智能巡检系统,公园能实时监测设施运行状态、人员进出情况。环境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测环境数据,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园环境。智能安防系统则通过高清摄像头、报警系统等设备,对公园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安全监控。未来,公园还将尝试引入智慧安防机器人,辅助安保巡园。
规划夜间游园路线
在灯光方面,园方对部分暗区作了灯光补强,满足24小时照明需求;在局部危险区域增设了活动栏杆,更新了标识标牌,设置了明显的警示标识。
同时,园方为游客规划了夜游路线,引导游客在照明较好的区域游玩。这些区域不仅有良好的照明设施,还有完善的监控系统和救援设施,夜间巡逻力度也将加强。同时,园方希望游客注意自身安全,遵守公园管理规定,不要进入危险区域。
此外,园方还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举措。比如,设置24小时无人售货机,方便游客在夜间游园时随时购买饮料、零食等;又如,推出游园小程序,让游客能查询到公园信息、停车位,或者快速找到厕所。
部分时段“限制开放”
公园24小时开放后,夜间游园的便利性和活跃度提升了,但也可能对周边居民休息造成影响。为此,每天22时后,园方将减弱灯光并采用开启单侧路灯等方式,既满足夜间照明,又减少光污染和噪声,还有助于节能。
据悉,园方发布了《世纪公园24小时开放公约(试行)》,指出夜间游园采用“限制开放”模式,每日18时至22时推荐以散步、休憩、纳凉等相对安静的休闲活动为主;每日22时至翌日6时,园中不得开展使用乐器或音响器材的健身、娱乐等活动,禁止搭帐篷、天幕或宿营。
同时,为了不影响公园周边居民区和单位的正常生活、工作需要,公园内设置噪声敏感控制区,在此区域内全天禁止开展人声合唱及使用音响设备、乐器等的有声娱乐活动。夜间,噪声敏感区、生态敏感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将临时封控,游客不可入内。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