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看我的彩蛋 回归本真之美 跨世纪的心有灵犀 王屋山下 与一棵桃树,在夏天说再见 海上“桃源”享闲趣
第6版:夜光杯 2024-06-08

跨世纪的心有灵犀

王瑢

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上海作协行走课堂第二季”的目的地是安徽。这日绝早起来,驱车前往位于长江下游北岸、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安庆市。

沿途一路黛瓦白壁、马头墙,昨夜落过一场大雨,目力所及之处,“九头十三坡,小巷算最多”,在安庆绝非虚妄。巷陌无言,烟火承载,连缀成片的独特徽派建筑,给白雾笼罩浸染,虽非景区,却处处美景入画来。

前来写生的人,或三两结伴,或独自前行,远离都市喧嚣的一刻,殊途同归,用自己的方式,给徽州文化留下最细腻的一笔。

山路九曲十八弯,两旁斑驳老房高低错落,零星几家小杂货铺。再往深处去,骤然间阔达起来。一老者斜靠竹榻闭目养神,脚边默然端卧一条大狗。远远地望见车子正前方的石柱拱门,门楣上写着“独秀园”。三个草字在阳光下金芒烁烁,笔势若凌风欲飞般一气而下。身后有人叫一声“仲甫先生”,一车人齐声附和道,“我们来看您了!”

适逢《薪火》责编发微信告知,单行本即将出版发行,下车来怔怔呆立,三年时光浑然无觉。此刻抬头仰望陈独秀塑像,难言胸中感慨,想到那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出自李大钊之口的警示名言,却恰似三年前接下“红色书写”任务之初我的真实心理写照。

书写的过程,亦是了解的过程。但阅读再多,也不过是平面化碎片化的材料堆积。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深入探究不太现实,毕竟不是专业史料研究者,也鲜少有机会置身其境去感受革命者生活的那个时代。

要感谢“行走课堂”,此时的我有种“与君初相识,却如故人归”的别样心境。某个恍惚的瞬间,那个激情飞扬的实景再现。但见有个人远远地来了,疾步如飞,走得太快像在飘,近前来才看清是一位青年男子,白西装、白帽子,目不斜视飞奔至五层花园的西南方,黑暗中他从怀中掏出厚厚一沓宣传单,猛地朝天一扬……我的眼前一片迷蒙。

高墙深院,大门敞开,正值学生放学的时间,有几个半大孩子侧着身往里探看,口中喊着,“安庆有个陈独秀,男儿立志出乡关……”是颇为得意的口吻。

一老者拄着拐杖,步伐蹒跚而坚定,边上的年轻女子贴他耳边不时窃窃细语。二人且走且观,看得十分仔细。玻璃展柜中有一本微微泛黄的《安徽俗话报》,无声百年路,观者的面前仿佛晴空炸雷,仅一夜之间,在安庆老城街头悄然传开,并迅速传遍江淮大地。

出得纪念馆,那老者找个安静的角落稍事休息,把刚买来的一本八开页的陈独秀生平简介慢慢打开翻看。年轻女子微笑着读给他听,“一代鸿儒贤哲,甘为人梯不悔。斯人已随黄鹤去,风范永垂在人间……”

不禁想到仲甫先生早在一百多年前作《敬告青年》,文中提出新青年的新标准,这样写道:“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先生的话,纵然走过一个多世纪,在今天仍然适用且具实效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