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乌鸦与麻雀》讲上海闲话了 “电波”一部有历史质感和信仰力量的电影 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4-06-19

“电波”一部有历史质感和信仰力量的电影

□崔 轶

昨天是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全国公映日,想起我的导师司徒兆敦老师离开我们将近一年了。去年7月1日,他还冒着酷暑赶到上海歌舞团,参加了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开机。岂料8月底就传来司徒老师病故的噩耗……

司徒兆敦在北电导演系做班主任的时候培养了一批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包括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胡玫、吴子牛……司徒兆敦的父亲司徒慧敏,作为录音师和制片人协助拍摄了《渔光曲》和《桃李劫》。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在司徒慧敏上海的家中完成创作的。而《晨光曲》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华彩段。他说过一句话,让我受益至今:“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一个生命陪伴另一个生命!拍电影也好、拍纪录片也罢,哪怕是上课、学习……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个道理。”

每次创作都是在寻找影片自己的生命力,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也不例外。项目伊始,我陪伴总导演郑大圣尽量实现他二度创作的构思,从角色的角度而言是我们怎么理解兰芬陪伴李侠从事危险的隐秘工作,从而真正体现“爱与信念永存”的主题。舍生取义求民族大义,就是对事业的极度认真和负责。

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3年春节刚过,我与大圣彻夜长谈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需要解决三个难题,一是如何将电影、舞剧转向舞剧电影?二是如何将舞台表演转向电影表演?三是如何将古典的舞台空间转向现代的影像空间?大圣给出了答案。一是多层空间融合叙事。二是拍摄“舞台符号”如“安全出口”、剧场观众、排练厅、舞台警戒线和现代城市的隔江相望等——这样,才能让电影观众站在当下回望历史、理解人物。三是用真实历史细节和摩斯密码贯穿,这是对李侠、兰芬的革命浪漫主义表现。我同他心照不宣,因为我们知道对于这部电影而言,所有创新的目的是真诚表达,而无论我们的形式如何变换,它总将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一部具有现代审美意义的电影,一部有历史质感和信仰力量的电影。

“胆子要大”是总导演郑大圣在《电波》开机第一天就在片场上穿着的“FIRST影展”的圆领体恤上的大字,全剧组同仁都明白他的意思——艺术创作不破不立!我们要破舞台的第四堵墙、我们要破唯有肢体展现的舞蹈表演、我们要破原舞剧的叙事结构,换之以人物关系的成长细节……“胆子要大”是我们将拍摄一部90分钟毫无台词的默片,我们将带领所有舞蹈演员接受银幕表演的挑战,我们将用机器人拍摄、虚拟影棚、全景声等电影高新技术来表现主题,我们将以多种时空形式来融合成一种新颖的“上海学派”式的影像风格——这些都需要我们大胆探索、小心规划,就像韩真、周莉亚两位舞剧编导——在初创这台舞剧时也有许多大胆的创新和编排,她们力排众议才让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问世并成为经典。

于是,我和大圣从歌舞团的排练厅里就在等待着佳俊、洁静、邓韵、方光等歌舞团的演员找到他们自己内心中对角色的理解。肢体指导刘阳老师耐心地指导和陪同,也转化为摄影监视器里这些角色由内而外的转化和蜕变。我们的等待和陪伴,让舞蹈演员从肢体语言的基础上逐渐转化为表情的能量体现和电影表演中的生活质感的体验。舞剧电影中多重空间的解构与重构如此顺畅,就是因为演员表演都找到了人物内心的依据和方法。

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代表作品,由上海歌舞团打造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是新时代的红色经典作品,今天将它搬上大银幕就是要让红色IP不断赓续,这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长河无声奔去,是无声胜有声的历史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红色的力量之声。

(作者系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总制片人和导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