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历久弥新 高手出自民间 展现普通人的奥林匹克精神
第11版:文体新闻/体育 2024-06-24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奥运乒乓球公开赛落幕

展现普通人的奥林匹克精神

秦晓策夺得公开组女子单打冠军 本版图片 记者 李铭珅 摄

来自墨西哥的拉严在比赛中

女球迷展示定制的纪念明信片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上海的乒乓球爱好者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乒乓奥运。2024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奥运乒乓球公开赛经过两个比赛日的激烈角逐,昨天在上海市体育宫落幕,400名业余和专业的选手,在四个组别的男、女单打项目中一展身手。他们用一场乒乓大聚会,为即将出征巴黎奥运会的中国体育健儿加油助威。

前专业选手 开启乒乓新征程

决胜局,比分来到了6比10,眼看上海乒乓球队的陈均金距离夺冠仅剩一步之遥,秦晓策临危不乱,告诉自己,还有机会。一分一分,扎实地打出来,秦晓策竟反败为胜。来自华东理工俱乐部的秦晓策,终于如愿夺得了自己第一个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公开组女子单打冠军。

曾经征战过乒超联赛的秦晓策,退役后考入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马上就要毕业了。她已经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留在上海,从事和乒乓球相关的行业。而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更是她留在上海的理由。去年她曾报名参赛,却在赛前遭遇肩伤,无奈弃权,“毕竟我很多队友都来参加过这项赛事,听大家分享经历,我很羡慕。”

昨天下午的决赛,双方战到最后一分才分出胜负。和乒超这样的职业赛事相比,秦晓策感觉,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公开组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想要取得好成绩并不容易。

作为曾经的专业运动员,秦晓策始终秉持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她说:“在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夺冠,给了我很大信心,接下来我会继续参加各类比赛,乒乓球是我一生的事业。”

外籍参赛者 喜欢上海的理由

24岁的拉严来自墨西哥,已经去过50多个国家,原本只准备在上海待2个月的他,因为乒乓球,接下来要扎根上海。“朋友们推荐我来参加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说这是上海最大的群众乒乓球赛事,我要向高手们切磋学习,所以就来了。”拉严报名参加公开组,对手们可都是有专业底子的。站上赛场,隔台相望的对手觉得很新奇,这张外国面孔从来没见过,一交手,发现不好打。拉严敢打敢拼,首轮出线。

短期内水平极大提升的秘诀在于,拉严曾在中乒院接受了高手的指点。中乒院设在上海体育大学,9个月前,拉严慕名而来。之前,他在世界各国周游期间,在一些乒乓球俱乐部也打过一些比赛。“我在其他国家打球时,最喜欢和中国人交流,毕竟,中国是乒乓球强国。”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他来到上海,自费在中乒院学习。奥运冠军张怡宁、阎森,先后都指点过他,这令他愈发坚定了自己要留下来的想法。

如今,拉严每天都能得到专业的乒乓球指导,训练之外,他辗转于沪上各大高校,做旁听生。

最喜欢上海什么?拉严告诉记者:“我最喜欢上海的人。我遇到的每个人,都乐于指点我、帮助我,今年过春节大家都邀请我去做客吃饭,让我感到很温馨。”也正是在上海朋友的帮助下,他站上了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大舞台。经过这次比赛,他决定,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学好中文、提升球技,回墨西哥后成为一名职业乒乓球选手,争取登上奥运会的赛场。

忠实的球迷 定制纪念明信片

“大力,能帮我签一个名吗?”“刺猬”(网名)是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新拥趸。自从去年亚运会观看了乒乓球比赛后,她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乒乓球迷。从乒超到WTT,再到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她爱看一切和乒乓相关的赛事。

这次,“刺猬”和好友舟舟,定制了一套奥运纪念明信片,拿到现场请王励勤签名。她说:“虽然我成为真球迷时间不长,但王励勤还是知道的,他以前打球的样子真的很帅。”

“刺猬”觉得,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是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奥运乒乓球赛事。今年春节前举办的团体赛事,她也去现场观战了,一睹奥运冠军刘诗雯的风采。去年下半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举办迎亚运公开赛,今年又举办迎奥运公开赛,这样的主题特别激励人心。“奥林匹克精神应当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运动员在赛场上争金夺银,我们普通人也要做生活的强者。”这是看完比赛,她和朋友的真切感受。本报记者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