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焰山的“祛湿之旅”火了!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现身说法“安利”火焰山,称祛湿效果显著,表示去了火焰山不长痘了、黑头没了、不痛经了,就连肚子都变小了。对此专家表示,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当游客结束短暂的新疆旅游,回到南方时,湿气带来的致病因素仍然存在。那市民朋友日常还有哪些更科学的“祛湿”方法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特需科副主任医师徐佳介绍,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太阳火除湿止寒僻,舒经络,痼冷,以体曝之,则血和而病去”。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背部有多条经脉循行,尤其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是阳气的主要通道。利用阳光照射背部,补充人体的阳气,促进气血流通。尤其在春夏,体温的升高更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通过汗液的形式净化身体。需要注意的是,晒背的频率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反应来调整。阳虚、寒湿较重的人每天10—20分钟即可;体质偏热、容易上火的人每次5—10分钟,每周2—3次即可。晒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并就医。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佩戴太阳镜保护眼睛;晒后及时补充水分,保持皮肤健康。
三伏季湿热熏蒸,人们常常感觉闷热难耐。古时,民间还有“饮伏茶”的习俗,在乡间凉亭免费供应路人。这种茶由中草药熬煮而成,清热祛湿。日常我们也可以选择金银花、菊花、荷叶、夏枯草等中药,用养生壶简单泡煮。这类茶饮口感清香,帮助清除体内湿热,预防夏季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针对亚健康人群以及秋冬时令好发的疾病,以阳气虚损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慢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中风后遗症等,应用冬病夏治及夏季膏方补泻兼施、治病防变,调整人体气血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疗疾延衰的目的。
日前,“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六届全国中医膏方交流大会”在沪举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主任委员陈昕琳介绍,夏季膏方,也作清补膏方,是指适合在夏季服用的膏方,主要特点是清补和防病,侧重于健脾,药物通常更为轻盈,以健脾利湿清热的中药为主,有助于应对夏季人体常出现的脾虚湿重、消化吸收能力减退的问题。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