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
周末无事,听说萧山临浦镇柏山陈村有个工艺品展览,我们一家便驱车去游览。展览设在一片老建筑“陈家墙门群”里,展品不多,都是当代艺术家的雕塑和文创产品。临近中午,游人寥寥,有几位艺术家模样的人,也有带着相机的游客,还有附近前来乘凉的村民。保安斜坐在门槛上,态度不似城市美术馆里的保安那么“专业”,应当是临时从附近雇来的。他们形貌闲散无聊,让人看着也感到放松。陈家墙门群前些年经过修缮,兼做社区的“星光老年之家”,所幸修旧如旧,与周遭环境并不突兀。门前栽起两棵姿态奇异的松树,蓝天白云下颇为壮观。我们参观过展览后,又到村子里转了转,见到几处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已挂上了危房的牌子,但仍然保留着白墙黑瓦的素雅风格。
看到柏山陈,我不禁想起刚刚去过的富阳东梓关。东梓关在富春江边上,因郁达夫的同题小说而闻名,现在则因为“最美农民回迁房”而成为网红。东梓关的新房也设计成白墙黑瓦,屋檐的曲线非常上镜,设计者充分考虑了村子的自然风光,和原有建筑的风格能有机融合在一起。回迁房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打卡,有人流量的地方就有了商机。很多房子在交付后开成了价格高昂的民宿,真正由本地农民自住的并不多,这大概有违设计者的本意。路过一栋农民自住的回迁房,见到主人家把院墙的网格给堵上了。对于居民来说,我们的到来打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大概也不胜其烦吧。
不过,从回迁房一路走进村子原来的部分,就会发现回迁房美则美矣,和原有的住房相比,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村民自己盖的房子,有新有旧,以实用为主,格局都是小楼前一个小院。大多数院子都打扫得很干净,种满了花花草草。这些自建房和回迁房相比,多了些人气,虽缺少整齐划一的规划,倒也错落有致,有一种自由生长出的韵律。一眼望去,虽然说不上多么和谐,但能看出“人”在其中生活的印记。日子或好或坏的,但总归是一天一天这么过来的。
在柏山陈这样还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地方,生活的痕迹就愈加明显了。有一户人家的房子挺老了,门前有限的地种了几畦整齐的小青菜,土墙上开着一丛金色的菊花,小花盆里种着人面桃花和三角梅。这样破旧的小院子和被精心保护修复的陈家墙门群相比,当然没有那么雅致,但也是一爿小景,自成一格。我想,这些都应该得到保护,因为它们也是艺术品。或者说,它们才更是艺术品。这类艺术品,和陈家墙门群里展出的艺术品不同,是从农民的生活里长出来的,还活着,虽然已经在衰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