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幅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对加强区域战略协同集成、以重大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部署。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差别之大世界罕见。中国式现代化,是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全域现代化,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全员现代化。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决定》提出,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一个个区域重大战略的加速落地,如同一台台转型升级的动力系统,对立足区域特色优势,培育更多增长极、增长带提出全新要求。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作为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要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其中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也要对内打破行政壁垒,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示范,真正发挥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作用。
以一域带全域,以发展促平衡。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要求各地区“齐步走”、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根据各地区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之路。《决定》提出,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
上海是一座超大城市,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既要下好“全市一盘棋”,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强化配合,形成自身发展合力,也要服务“全国一盘棋”,发挥优势、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强化协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从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抓好与周边环沪地区的联动发展,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携手苏浙皖提升区域发展整体竞争力,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沿江省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到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山海携手共谱新篇……上海要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如何将区域差异的势能,转化为协同发展的动能,巨大挑战的背后蕴藏巨大机遇。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干劲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必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磅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