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推动科教文卫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3版:要闻 2024-07-25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⑥

本报评论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千百年来,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弱有所扶、老有所养、幼有所育……这些美好心愿涵盖了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期盼。“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朴素表达,是新时代“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也是对党一百多年来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其内涵却无比广阔深刻。它涵盖了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就学就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直到安享晚年的所有重要环节。因此,聚焦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解民忧、纾民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体现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准则,也是上海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中,必须解答的重要考题。

强化制度建设,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精度。规制,是一切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本源,对于千丝万缕、纷繁复杂的民生工作而言更是如此,要确保政策的“精准到位”,制度必须先行。在《决定》中的就业、增收、社保、医疗、教育等内容章节,都能看到深谋远虑的部署和系统全面的规划。这表明,只有在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下,民生工作才能实现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确保改革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贴近民心。

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力度。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短板,《决定》围绕如何保障人民利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全面、系统性的改革和部署,并明确指出深化改革是“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改革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注特定群体,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温度。在《决定》中,许多特定人群的关切与福祉被一再提及。他们是面临就业压力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他们是相关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的快递员、外卖小哥等灵活就业人员;他们是需要关爱的老人、妇女、儿童和困境家庭……让所有微小的声音都能被听见,不让一个人掉队,为所有社会成员支起“托底网”、撑起“保护伞”,这就是民生工程存在的意义。

在拥有超2400万人口的上海,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日常小事”发生,大多琐碎而平凡。但当它们聚合起来,就成为天下最为重要的“民生大事”。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上海要坚定不移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对标《决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需求,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改革的“风向标”,把群众的期盼转化为改革的“施工图”,让民生好政策如同春风化雨,滋润每一位群众的心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