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路上。我们爱旅行,因为旅行是放松,也是滋养。化庸常的人生为别样的景致,此乃行旅之真谛。怀揣素朴文心,行走于天地之间,在旅途中观察、记录、感悟,激活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跨越自己,发现潜在的自己,“我将变成一个新人归来”。同时,这样的行旅书写也引导读者赴远方……
——编者
《可能的世界》:在行走和思考中发现“我”的潜能
《可能的世界》记录了记者、作家、背包客杨潇2010年至2019年这10年间前往美国、埃及、肯尼亚、缅甸、德国等十多个国家旅行、访学、短居的足迹,是一个拥抱世界的青年去现场探寻可能性、认识不可能性的历程。
在行旅中,作者带着困惑与问题,接近陌生的人群,在思考与写作中还原复杂的时空脉络,寻找可能的答案,他说:“在线性的时间观里,世界是加速前进的,所有的人都在扔掉被这个时代认为过时的东西,以免落伍——我不打算为‘过时’辩护,我只是觉得许多事情都缺乏检视和辩论。”
接受世界的流动性、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在行走和思考中发现“我”的潜能,构建自己的问题意识与智识生活,探索历史的真相与未来的可能。“在这样一个如此强调个人努力的时代,我更愿意花一点笔墨写写那些人们很难改变的结构性因素——它往往以代际的印记呈现出来。看到了这一点,或可对‘躺平’稍加理解,最重要的,勿把自己所得全部视为理所当然。”
《横断浪途》:“旅行是为了懂得我们自己的地理”
作家七堇年用三年时间,穿越横断山脉三万里,从华西雨屏以东,到横断山脉以西,深入中国神秘的南北向山系,触摸地质、风景、文化、观念的断层,探寻生活和命运的本质。
在迷雾中攀登贡嘎,在岷山参与野外巡护,在王朗的雨夜里露营,她第一次如此接近探险家的梦想。她看见细雪里的牧羊人,茫茫荒原中自在跃动的藏原羚,看见天高地厚。她穿梭在神秘的族群与古老的生活之间,撞见物种与命运的多样,也写下自己的内在风景。
风景与人生映照。在群山中行走,寻找的也是另一种版本的活法。一座座山峰,亦即一次次跨越自己。板块挤压,岁月隆起,褶皱也就是生命的往复周旋。
《浪游记》:三位70后记录那些感动人心的景致,奔波质朴的旅人
一位是曾跑遍山川的媒体人,一位是深耕文字的作家,一位是行迹遍布海外的旅行家。他们都是70后,也是生活中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热爱旅行,并热衷于用敏锐的细腻笔触,无所掩饰地记录着行迹所至的那些小城镇的独特风物,那些被时间长河冲刷过依然感动人心的景致,那些奔波于尘俗生活中却依然充满质朴向往的旅人。
从兰州附近一座几近被遗忘的小镇,到长江流经的那座叫宜昌的城市;从湄公河畔王宫附近的古老银器店,到西湖边凌晨四点的茶会;从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脚夏尔巴人那碗豆汤饭,到印度那场与神庙频繁相遇之行;从寻觅真的张爱玲故居,到偶见西域的那片霞光……
在书中,三位作者“六手联弹”,写给读者的文字,不仅仅关于旅行,也关于各自人生某一阶段的旅程。沉淀下来,能读出光阴荏苒之后对生活细微点滴的耐心与从容,以及他们这一代人对朴素美好的本真热爱。
《巴黎历史侦探》:带着这本书,去奥运会举办地“考古”
这个夏天,第33届夏季奥运会正在巴黎举办。观赛之余,不妨来一场City walk。巴黎是一瓶美酒,有芳香,也有瓶底的沉淀物——市集、广场、普通街角、城墙与马车、公共卫生间与废弃的铁路线……浪漫之都有着不为游人了解的一面。
作者以“侦探游记”的形式,讲述那些琐碎的、微小的古老事物,带领读者体验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巴黎旅程。
阅读这本书,城市的过去会像海市蜃楼一样从巴黎的地形中浮现出来。带上这本书,去找寻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的巴黎,去寻找莫泊桑、兰波和左拉生活的时代风貌。
《去北川》:在世界行走,为北川停留
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基于作者2021年至2022年挂职北川期间的观察、记录和思考,结合间接经验,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等内容,对北川的历史人文、民族记忆、地理变迁、风物传统、现实发展等进行生动书写。
书中着笔“云朵上的民族”——羌族自治县北川,地震后涅槃重建,生动呈现中国新时代县城的大美风貌,赞颂敢向绝境要生机的平凡人民群像,以及这片热土的内在文化力量;带领读者同游北川,领略山河之美、历史之美、民族之美、科技之美、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