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广告 探寻张耀翔的金谷邨旧居
第16版:新民旅游/广告 2024-08-06

探寻张耀翔的金谷邨旧居

扫二维码看视频

从幽静的绍兴路转入金谷邨,红瓦双坡顶的黄色三层联排小楼闪亮地闯入眼帘。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流转中,这里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10号曾是著名编剧、导演桑弧的寓所,49号住过电影明星张伐,著名心理学家张耀翔则在42号度过一段时光。张耀翔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奠基者。

专注心理学教育

1913年,20岁的张耀翔考入清华大学,插班入读高等科三年级,1915年毕业之际获得由学校保送赴美留学的机会。毕业前夕,张耀翔决心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在个人照片上豪迈地写下“湖海飘零廿二年,今朝赴美快无边。此身原许疗民瘼,誓把心书仔细研!”

到达美国之后,张耀翔先是在马萨诸塞州的安麦斯大学进修,一年级下学期修读了普通心理学,第二年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选修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验。这段时间的学习坚定了他研究心理学的志向,“在这里,我恰找到我所要学的东西,在这里,我重逢了许多旧日的游戏。反应时间试验以及其他有时间限定的试验是争先作答的游戏;联想测验是扩充了的对偶游戏,也是简单的集句诗文;猜灯谜可作思想测验……除此,在这里我还找到了许多新的游戏。”

张耀翔1920年回国,出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教育研究科(今研究生院)主任,同时讲授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四门课程,并自编所用讲义。他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在学校创立了中国较早的心理实验室,内分陈列、实验两室。张耀翔曾说,他觉得最快乐的工作就是上课。

创办《心理》杂志

1921年夏,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学术团体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张耀翔出任第一届会长兼编辑股主任。在他主持下,1922年1月中国最早的心理学专业杂志——《心理》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在《心理》的创刊号上,张耀翔发表了《中国学者心理学之研究》,将过去16种知名杂志中有关心理的论文编成了索引并摘要介绍,开启中国杂志论文有索引和摘要的先河。据称,刊物印刷费用是靠中华心理学会的会员每年每人交两元会费维持,不足之数由张耀翔个人弥补,始终未花公家一分钱。《心理》杂志因时局不宁和经费短缺在三年半后停刊,之后十年内中国没有第二本心理杂志出版。

1928年后,张耀翔到上海先后在大夏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两年后又任商务印书馆《教育大辞书》特约编辑。1949年之后,他又担任复旦大学教育系教授。在上海期间,张耀翔曾经居住在金谷邨42号。金谷邨位于衡复历史风貌区绍兴路18弄,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14幢3层联排式房屋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6656平方米,其中11幢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自1920年回国到1964年病逝,张耀翔在40余年的心理学教书生涯中,把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文化相结合,既有科学理论的介绍、推广与探索,又有学科建设的实际操作,撰写了《心理学讲话》《感觉心理》《情绪心理》《儿童之语言与思想》等著作。他的夫人程俊英评价说:“耀翔一生的主要精力是花在心理学教学工作上。他自己对所教的和研究的都非常有感情,而且兴趣一天比一天浓厚,四十年如一日。他的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能将古今中外各家学说融会贯通于自己的主张之中,自成一家之言,又善于将科学性和趣味性熔为一炉,深受同学欢迎,甚至有不少同学从此决心走上专门研究心理学的道路。”

文 沈琦华 图 金晶

周边漫步

绍兴路9号

这幢砖混结构的三层小楼建于1935年,外立面具有浓郁、典型的装饰主义建筑装饰,大门立面是外立面的视觉聚焦中心,由屋檐装饰线条、钢窗、铁门以及装饰门窗套组成了一首精彩绝伦的装饰主义建筑风格交响曲。内部显露出典型装饰艺术的特征,最具有特色的是两边长长的楼梯,沿楼梯而上可见古典吊灯,周边是狭长的彩色玻璃,墙面上是古旧的彩格窗户。

步高里

地址:陕西南路287弄

建于1930年,现为民居。旧式里弄住宅群,行列式布局,共有砖木结构二层(局部三层)楼房4排79幢。陕西南路弄口有仿中国传统3间3楼式牌楼,歇山式筒瓦顶有戗角,上有简化的斗拱纹饰,白墙黑字、红瓦灰柱,题中法文弄名,下设一大两小的拱券门,建国路弄口设简洁的1间3楼式牌楼。清水红砖外墙,底半层作水泥仿石饰面,黑漆大门,小天井,落地长窗,北向三层顶有晒台。

清华中学1号楼

地址:茂名南路144号

建筑为砖混结构三层,南北立面竖三段式,方窗,中间2—3层舍廊有6根简化的古典立柱。墙面上部有水泥浮雕,屋顶分三部分,两侧对称人字形顶,中间四坡顶,机制红瓦。底层墙外一侧设楼梯直达2层廊,楼梯有铸铁栏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