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妙高台(中国画) 海上名家湖州缘 “鸟的天堂” 我的环游世界 新学期“好好吃饭” 中秋节丰收节
第13版:夜光杯 2024-09-06

中秋节丰收节

曲令敏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始于周,定于北宋,到明清,已经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历经千百年流变到如今,这个天朗气清、庄稼成熟的日子,已经成为走亲访友、庆贺丰收的美好节日。

中秋节临近秋分,秋分被国家定为中国农民的“丰收节”。节令到此,原野里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怀穗结荚,沉甸甸地压塌地皮。有农谚:“七月枣,八月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千门万户,斜阳流水,在这个饱含喜气的节日里,普天下那是真正的、发自深心的欢乐!

在我早年的记忆里,中秋节走亲戚是小孩子的事儿,大人都在地里忙着。棉花白腾腾地开,前脚刚摘过,后脚又白了,手快的人,一晌能摘一百多斤。黑腾腾的是绿豆荚,你推我拥也等着摘,没人手,老人、孩子都下地。春谷子勾着头在风中摆动,荡起喷鼻子的香味儿。早玉米掰下来堆在场里,麦茬玉米腰间的缨子眼瞅着干了一大半……最喜人的是花生和毛豆儿,摘回来加几个尝鲜的红薯,搁锅里一蒸,香香甜甜的,吃起来像过年一样。

大路上时不时有走亲戚的人,大老远看见了,认出是哪家的,赶紧回家开门儿。“小妞妞儿,一滴溜儿,两包果子一块肉。”一年三节,姑家的亲戚走不走,舅家是一定少不了的。肉是春节的礼,端午节送油馍、鸡蛋、粽子,两包月饼外加一篮子瓜果,是中秋节的标配。

无论家境如何,中秋节吃月饼是少不了的。大人一牙儿一牙儿地吃,小孩子手里才有大半个或一整个。小家伙们凑到一块,细数青红丝掺杂着的花生仁、核桃仁、杏仁、瓜子仁,数来数去,好半天不舍得咬一口……

那时候的亲戚真亲,刚看见人影儿,就看见了白石子蘸着清清溪水一样的笑容……今年的中秋节还没到呢,县区里的瓜果一车一车香到市区来了。除了传统的核桃、梨和枣,还有猕猴桃、八月炸、阳光玫瑰葡萄,以及栗子、蓝莓和苹果。真是想啥就有啥。走亲访友,南北风味的各色月饼是成提掂的;不管是外来的、本地的,各色水果是成箱搬的。无论城乡,五线谱一样的阡陌小路早已变成了水泥大马路,走亲戚的人差不多都是摩托车、小轿车,再不济也是电动车。招待客人,阖家聚餐,多在大酒店、特色饭馆,再没人对着月亮啃五仁月饼了……我喜欢如今的红红火火,也难忘当年的清清爽爽。我心中珍藏着的那轮中秋月,和堂妹小芹相关。只有十多岁的两个小村姑,坐在小芹家门前的院子里,远远近近的茅屋和柴瓦房暗幽幽地泊在夜色中,树也不摇,狗也不叫。我们吃了月饼,交换了柿子和梨,一边啃着,月亮就上来了。青茫茫的月光弥散开来,水一样泡着屋舍和树木,有虫子叽叽地叫。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儿,你望我一眼,我望你一眼,直到无话可说。小芹坐在捶布石上,我坐在大树根上。中秋的月亮真亮啊!那时候,乡间已经没有了拜月、愿月的习俗,月光里,只有两颗充满对人生向往的女儿心。夜深了,天凉如水,抱在一起的胳膊冰凉冰凉,月亮太亮了,我们久久不愿回屋里去。多年后,我在大学里的阶梯教室听老师讲杜甫,一句“清辉玉臂寒”鼓槌一样敲在心上,敲动了多年前那个中秋节的夜晚。

一轮中秋月,多少诗人心,千百年来,对月吟诵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最大众、最难忘的,还是苏东坡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