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问题困扰。在精神疾病日益高发的当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借助画廊、月饼、咖啡、表情包、特展等文创及周边产品,让“600号”完成了从网友口口相传的“祖传梗”,到正向出圈的情感价值出口这一华丽转型。医院做对了什么?在该院党委书记谢斌看来,每一个爆款产品,不仅是医院文化的具象化载体,更传递着其内在的价值:呼吁人们关注精神世界。
月饼和画廊:出圈的开端
今年10月1日,600号画廊又上新了。这次的“艺术家”是强迫症患者。这个名为“允许不完美”的科普艺术展,展品面向社会征集而来,揭示了强迫症患者内心的冲突及复杂性。院方希望参观者通过看展能正确理解强迫症患者,同时也能收获科普知识、体验情感共鸣、提升健康素养。
600号画廊最早于2021年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被誉为直通人心的“美丽走廊”。形态各异的画作都来自“病人艺术家”,剥开精神疾病被污名化的外壳,公众得以走进患者的精神世界。策展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陈智民表示,希望600号画廊能够成为公众了解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患者的窗口,减少社会对他们的刻板印象。
同一年,“600号”的另一款产品火了——月饼。火的理由很简单——人们对精神卫生领域的强烈好奇心,再加上内部产品的稀缺性,造就了“600号”月饼的火爆。后来,这家公立医疗机构的思路和创意还激发了不少品牌的合作意愿,陆续推出了咖啡、T恤、口罩、表情包、子母包、巧克力等“爆款”产品。每一款都精致又有趣,比如和徐汇艺术馆推出的“600号艺术药丸T恤”,上面写着“问题不大”;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600号咖啡”,十款口味对应职场人的十个心理困惑,扫码后,品尝咖啡的同时,可听到医生解读,配以交响乐曲,发挥音乐疗愈功能。
跨界合作,打造“情绪出口”
除了实体产品,“600号”还非常关注精神相关疾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科普传播呼吁、鼓励大众更好地理解、接纳患者。2022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B站设立官方账号,通过科普微电影等形式,从不同的专业角度为用户科普心理健康知识。
作为“600号”文创产品的主创人员之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乔颖主任医师表示,当代社会,焦虑、抑郁、行为成瘾等不再是边缘患者群体专属,成年人需要实体化“情绪出口”,尤其是年轻人。作为“爱和疗愈”的代名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具有先天优势,产品承载着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关注,因此得到网友喜爱。
乔颖介绍,随着社会对于精神卫生认知度的提升,大家慢慢地对“600号”包容度更高了,院方大胆尝试更多跨界合作,持续将积极向上的能量传递给社会大众,也希望“600号”可以更多地提供关怀和帮助。
营造心理健康良好生态
如何消除社会及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与病耻感,一直是精神卫生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更是精神专科医院高质量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谢斌告诉记者,医院将上海城市的性格与医院文化和专科疾病特点结合,跨界打造“600号”文化符号,不仅体现社会包容度,也是社会与城市发展进步的结果。
“600号”的出圈也悄悄带来“三大促进”:一是促进民众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二是促进服务质量和覆盖面提升;三是促进健康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谢斌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关注大众心理健康,营造心理健康良好生态。”
上海每三年一次的市民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度不断上升。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谢斌也表示,希望每个人都能做情绪的主人,关注自己的情绪,如有必要,应及时就医寻求帮助。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