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5日 星期日
说同一种语言 赴同一个盛会 “全勤生”的双向奔赴 从“进博之窗”看到开放胸怀
第4版:第七届进博会特刊 2024-11-05

说同一种语言 赴同一个盛会

港澳台“小叶子”上岗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复旦大学法学院学生纪鸿仁来自台湾,这句古语,是他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第七届进博会开幕之际,69名港澳台青年“组团”上岗。说同一种语言,赴同一个盛会。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背后,是这些青年人对祖国的情谊。

进博会港澳台青年志愿团由上海市政府港澳办、市台办指导,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牵头实施,通过复旦大学、香港青年协会、沪港青年会、澳门义务工作者协会组织招募,最终,来自28所海内外院校的69名优秀学子从200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其中,台湾“小叶子”首度亮相。

纪鸿仁从小跟随父母在上海长大,直到高中才回到台湾。从辅仁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上海工作,并考上了复旦研究生。他时常问自己,能给社会带来什么价值?参与进博,他似乎找到了答案。“很荣幸能和每一位辛勤劳动的人们一同投身城市以及国家建设,尽我的一份力为这片土地注入更多青春活力。”纪鸿仁说。他会英语,也学了些简单的法语和日语,希望在咨询岗位工作的时候,能派上用场。

来自香港台山商会中学的萧嘉欣今年只有16岁,是年龄最小的“小叶子”。不久前,她曾经随团来过上海,在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甚至每一份早餐中感受到了上海的魅力。她想在国家级盛事的舞台上,获得更多体验和学习。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大二男生麦健林从中学时代起就有过不少做义工的经验,比如参与地区志愿服务队、协助策划活动、服务周边社区、帮助长者使用智能电子设备等。“我更希望可以收获更多软技能,去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大胆地去尝试直面大众。”麦健林说。

从北京到上海不过两天,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读大四的澳门姑娘梁惠珍胸牌上已经别满了换来的徽章。“希望看到不同行业的最新科技,也想突破自己!”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