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张江科学城政务服务中心,六家外商投资企业完成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变更,拿到新鲜“出炉”的营业执照。这是今年9月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后,上海首批受益于这项新政的企业,将在研发、融资、人才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更好服务药企“出海”
“作为全球排名前列的生物制药企业,过去在我们的营业执照上,载明的经营范围中有一个小括号,里面写着‘人体干细胞技术开发和应用除外’。”默克检测(上海)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陶菊红表示,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是当今世界上生命医学领域最前沿的赛道之一,市场前景广阔,但过去只能“望洋兴叹”。
记者用微信扫描新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的二维码,发现该项内容原有的括号内容已经去掉。“这次变更后,我们可以开展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和治疗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业务,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开发、生产和检测需求,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陶菊红表示,“去掉一个括号,打开一片天空”,公司计划从海外引进干细胞及基因治疗的相关检测技术,满足中国企业“出海”需求,加快他们全球化产品上市的速度。
再次激活“一池春水”
今年9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在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特定区域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用于产品注册上市和生产。所有经过注册上市和批准生产的产品,可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上海自贸区这六家外商投资企业符合条件,成为上海第一批享受到这项政策“阳光雨露”的企业,完成首批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变更。
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多次调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已实现“清零”。此次改革举措将再次激活生物医药企业的“一池春水”。“这次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变更后,对我们公司影响较大的是融资。”芳拓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注册负责人宋伟表示,过去因为业务范围受限,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如今有望吸引更多国外投资机构的关注”。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