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琳
秋风送爽,“捡秋”火了。打开社交平台搜索“捡秋”,各式各样的经历和分享跃然眼前。有人晒出自己在金黄的银杏林中拾起一片片形状完美的落叶,打算将它们制作成书签或干花,留下这份独属于秋天的静谧;有人在山间的小径上捡拾着野生的板栗和核桃,满载而归的同时,也分享着辨识果实成熟度的小技巧,乐在其中;还有人在城市公园的草地上细心寻找被秋风吹落的果实和种子,记录下每一种植物的名称与特征,仿佛在进行一场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探索之旅。
“捡秋”,原意是指秋收后,农民在田间搜集遗落的农作物,防止浪费。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户外活动形式,人们走到户外,捡拾落叶、果实等自然元素,以此来亲近自然,享受秋天的美好。
有人将“捡秋”称为“i人”(喜欢独处、内向的人)的精神疗愈、“打工族的精神按摩”。“捡秋”不仅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人们放慢脚步,感受季节的更迭,体会大自然的馈赠;“捡秋”又仿佛是不期而遇的“盲盒探险”,每一步都蕴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与乐趣。社交平台上的这些分享,不仅传递了秋日的美丽与丰饶,更激发了无数人对自然的好奇心和保护欲,鼓励大家走出家门,亲身体验并记录下这份季节的独特魅力。
随着“捡秋”的热度不断攀升,许多地区和机构开始举办相关的文化节或体验活动,比如“落叶艺术创作大赛”“‘寻找秋天’主题秋游活动”等,不仅丰富了“捡秋”的形式,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做到“捡秋不伤秋”。
“捡秋”的兴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体现。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不妨偶尔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和珍惜那些简单而纯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