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蛇来灵气生(篆刻) 青门引  山居冬夜独酌次张子野韵 刘家昌与琼瑶 五律《春》(书法) 沈尹默与白蕉的第一次会面 海派春节  吉祥空间 流星雨 送花的人和送自己的花
第12版:夜光杯 2025-01-22

海派春节 吉祥空间

田兆元

编者按:大年夜去山西感受“拢火龙”;年初一喝上海八宝茶;年初二看江西婺源傩舞……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不仅是一种仪式,一种情怀,一种味道,更深值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记忆——这也是春节之所以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因。文化中国行,让我们一起寻找非遗里的中国年味。

上海的春节,特色在哪里?我想最突出的还是海派节庆的公共空间带来的力量与吉祥。一般人描述总说,春节最为重要的空间是在家庭里,一家人围在一起讲一年故事,展望未来。可这是真的么,到了腊月三十晚上还在开总结会?这实在是杜撰的。到公共空间放飞自我,在与他人的交互中辞旧迎新,感受吉祥,这才是海派春节。人们对新年第一声钟响很在意,有的人在电视机前跟着春晚倒数计时,然后欢快地相互祝福,但这实在是非典型的上海年俗,因为全国大多数人都这样。沐浴换了新衣,早早来到龙华,或者其他场所,去听第一声钟响,去烧一炷头香,这才是上海人的本色。新年临近的时候,密密麻麻的人都静下来了,没有谁数倒计时,只是默默等待。“咣”的一声,龙华钟声响了,仿佛天外传来,余音袅袅,极为震撼。新年到来了,人群却意外地安静,默默行礼,心中许愿。要等到108响后才会缓缓离开。龙华寺传说三国时康僧会初建,是沪上古老的民俗空间,春节听龙华钟声,听海上钟声,是上海迎新最独特的地方,是上海人在与古老传统对话。我第一次在龙华迎新年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一滴水,在浩大的人群中,钟声激荡出澎湃的力量。到龙华迎新,是数百年形成的年俗认同,是成功吉祥空间的生产。

我初到上海工作,正月初一就到导师家拜年,持续很多年。等到我加入民俗学的阵营,发现不对了,因为上海习俗,正月初一是家庭团聚拜年,不大对外的,就改到正月初二去了。从初二到初四,亲属间朋友间的各类拜年,实际上也是在送吉祥,也从他人的空间获得祝福。上海的春节祝福语,很注意春节物品的口彩,如烤麸意味“靠夫”,体现对家庭主心骨的祝福,也借助了福的谐音;豆芽面筋煲,是黄金白玉的象征。拜年饭吃上了,吉祥也就讨回来了,所以拜年是一种吉祥空间的交互。到了初五,上海人接财神一点不马虎。我最初是研究传统商贾的,对于民间信仰的财富观念深有感触,非常理解这种对于信心的力量加持。那一年我到玉佛寺去参加求财神,去的时候已经八九点钟了,但那个队拐了几个弯,进到寺庙,感觉热气腾腾。有一年正月初五,上图请我去讲财神问题。我就说:上海人总是信心满满投入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与春节期间在吉祥空间的浸染是很有关系的。到了正月十五,海上的元宵灯会迎来最为盛大的自由轻松的户外行动。其中豫园灯会驰名中外,是国家级非遗。摩肩接踵在这里不是一个成语,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也许什么样的灯光并不重要,在灯光下走一次九曲桥才觉得过完了春节,似乎是在象征新的一年道路曲折但充满光明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上元灯,映照着上海春节时间的完美落幕。

海派春节最显著的特点,是生产出系列吉祥的公共空间。在这里,人们不是独乐乐,而是与人共享吉祥快乐。春节在上海是一个特定空间的吉祥与信心的温床,带给人们自由的心境与力量。上海春节的吉祥空间也不是上海人自己独享的,而是与人分享的。为满足国内外朋友沪上过年的需求,上海春节的吉祥空间还需要大的拓展。所以,上海春节不仅仅是一种欢乐时间的过程,更是一种吉祥空间的生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