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上海高校春季促就业系列招聘会(临港新片区专场)日前在上海电机学院举行,共吸引35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1500余个岗位。其中,来自临港新片区的企业占七成,相当一部分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和航空航天领域重点企业。
“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供需对接专项活动23日在上海电机学院同步举行,吸引了全国19所高校代表参加,助推毕业生与临港企业高效对接。
好政策减轻双方压力
率先和毕业生“见面”的,是临港新片区产业布局与人才政策宣讲会。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客户服务部主任郭延齐介绍了新片区“4+2+2”产业布局、发展方向和产业政策。记者了解到,临港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前沿产业蓬勃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据悉,临港不仅有“稳定、透明、可及”的落户预期,还有各类低成本、便利化、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例如,新片区对认定的重点用人单位加大人才落户支持力度,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重点机构的硕士研究生工作经历满1年可落户,本科学历学位的核心业务骨干工作满2年可落户。人才公寓租金低至30元/平方米/月,公租房最长可租6年。相关人才可享受连续3年,每个月1000—5000元不等的租房补贴等福利。
一家临港企业HR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名实习生每月最高能拿5000元补贴,非沪籍、非沪学校的实习生额外每月最高能拿1000元交通住宿补贴,企业运营实习基地每年还有10万元支持。这些政策既减轻了学生压力,也让我们招人更加轻松。”
“就业育人联盟”喜扩“朋友圈”
记者还获悉,“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发布了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具体而言,每月发布临港企业招聘需求100条以上,其中技术研发类岗位占比不低于60%;推动80%以上成员高校与临港企业建立稳定人才输送管道;每年组织千名学生在临港开展就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AI精准帮扶、重点群体指导及招聘活动,形成全链条就业服务。
上海电机学院是申城“留临率榜首高校”。去年4月,其联合国内30余所高校、30多家临港重点企业及科研机构发起成立了“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联盟聚焦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需求,大力推进全国各类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扎根临港,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蓄水池”。
今年,“联盟”成员再次扩容——包括桂林理工大学等8所市内外高校、上海临科智华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加入其中。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