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蕉下客(纸本水墨) “借景”之思 别人的高考 宜兴常熟春日游 蛇的记忆 公园的墙
第15版:夜光杯 2025-05-08

“借景”之思

戚舟

周末去爬山,峰顶有个八角亭,亭后几丈远是棵斜松,橙黄色晚霞曳着长尾缀满枝头,人们抢着拍照,拍自己,也不肯落下斜松、古亭。

这个摆出展翅姿势,叮嘱男友:“要拍出我在树上飞的感觉哈。”

那个看了照片后抱怨:“亭子呢,松呢,光有我,太没美感啦。”

没人敢自称美学家,却都知道有氛围感的画面,得有景衬着,远也好,近也罢,也无论实虚,借个景,才能丰富自身,增强视觉效果。这其实就是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中的“借景”。目之所及处,将自然景观挪至园林视线中,既清新灵动,又别出心裁。借景共有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和应时借七大类,有借山水的,动植物的,还有借太阳、云彩、门窗的,只要够美,万物无不可。但也要注意“嘉则收之,劣则摒之”,景观就这么大,不能什么都借,会显得芜杂。

由此可知,“借景”是为增益自身。如著名的滕王阁,借的是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假如亭阁没有水、鸟和晚霞衬着,孤零零没什么意思。杜甫赏岷山的雪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当视线放远,独身漂泊江上这件事就显得不那么沉郁了——我动,景也动,就像月亮跟着人走,心胸开阔起来,情绪也变得激昂。这正是借景的深层妙处,不仅叫画面美观多样,更叫自身内在变得充盈、饱满。

落寞伤心时,站在荒草残垣里,跟登上青山碧峰的感觉是截然相反的。前者使人更惨恻,后者则传递以巍然气势。大喜大成时,要借肃穆庄严之景警示自己,如古刹、遗迹,或者是博物馆、烈士陵园,沉下心,找找历史的风姿,寻寻千百年前的足迹,让自己变得不骄不躁,带着一份敬畏再迈步,脚下才更加坚实。

极爱《红楼梦》中贾宝玉立于月下的片段,他本迷茫于挣不脱的浊世,却借这夜景顿悟了《山门》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禅机,人都要经暗昧、行苦旅,既然如此,不如活得无所谓些。正如夜色里摸黑前行,当注意力都在脚下和自己,茫然也就散了。

借景可谓“人生智慧”,朝着景走,置身于景,你也成为万千好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