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途:钻探,起到抽样调查的作用。
使用秘笈:使用探铲时一定要保证垂直打孔,否则越到后面探铲越难以深入。
造型:铲夹宽仅2 寸,宽成U 字半圆形,长20 至40厘米,直径5 至20 厘米。 一探究竟探方的奥妙 考古圈有句行话“做地层”,就是挖掘地层揭露遗迹的意思。考古人或蹲或坐在一个个方形土坑里,拿着手铲挖土,或者拿着刷子清理出土的遗迹。 测量工作全包揽 全站仪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然后拉尺测量、划定界线,又名“探方”。随着科技的进步,考古人只需要一台电子全站仪,即可搞定探方布局。 用途:通过测量斜距、竖直角、水平角,可自动记录位置、范围、高程和坐标等数据信息。 使用秘笈: 传统作业几天才能完成的考古作业,全站仪几个小时即可完工。 造型:由光电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和微处理器构成。
整理|吴 雪 制图|刘绮黎
“50 年前,长沙镖子岭。四个土夫子正蹲在一个土丘上,所有人都不说话,直勾勾地盯着地上那把洛阳铲。铲子头上带着刚从地下带出的旧土……” 提起《盗墓笔记》,人们总能想起这段描述,文中提到的“洛阳铲”,是大多数人对考古工具的最初印象。但考古工作博大精深,根植于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研究与保护,各式各样的考古工具各司其职。练好基本功用好洛阳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田野考古中,考古调查是必要准备工作。通过地面踏查、钻探、航空勘察等方式,考古工作者可以大致了解遗存的分布情况,从而作出准确的发掘规划。
钻探小能手
探铲
又名“洛阳铲,20 世纪初,中国河南洛阳附近村民李鸭子发明。上世纪50 年代,洛阳考古人员利用这种凹形探铲,准确探测出了千余座古墓。初露真容考古全记录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发掘地不断改变原貌,因此考古工作者需要及时记录各种发现,除了文字记录,还需图像记录。
画中遗迹
绘图工具
传统用铅笔按比例把遗存对象绘在米格纸上,现代用AutoCAD、in llustrator 等软件。绘制平面图、剖面图甚至透视图,都为满足复原和研究的需要。
使用秘笈:绘图时,比例和方向一定不能出错。绘制完成后,还需借助罗盘在图上标注正北方向位置。考古收尾收集与采样
在田野考古中,凡是有室内研究价值,有利于研究历史的遗存都在收集之列。
塑料袋
多数考古工地采用塑料材质的编织袋、塑料袋或塑料筐来包装承载出土器物。包装出土物时需注意防止挤压、暴晒,谨防腐烂。
水波浮选仪
一种特制的水箱装置,可利用土样和水的比重不同,筛选出不易获得的遗骸,多用于植物考古。细筛时,可筛出碳化植物遗骸;粗筛时,可获得珍贵细小文化遗物,如鸟类、鱼类、啮齿类等小型动物的骨骼。
考古界的瑞士军刀
手铲
在考古现场,上至领队老师、下至学生,每个人手中必有一把手铲。手铲通常是刮面找边。中国考古学界更是有意设立“金手铲奖”,以奖励在田野发掘方面取得杰出成果的考古人。
用途:
桃形铲两侧锋利长边刃,用来刮去地面表皮的干土或浮土;尖头铲用来挖土,在探方四壁的剖面上划线,以区分不同地层。
造型:
桃形铲、平头铲和尖头铲。
使用秘笈:
刮面时要朝一个方向刮,新刮出的表面不要有浮土;每次确定好新的地层和遗迹时都要用手铲划出分界线,防止晒干后界线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