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美丽又神秘的西藏建筑
第29版: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2021-05-24

美丽又神秘的西藏建筑

何映宇

布达拉宫。

罗布林卡。

大昭寺。

哲蚌寺。

在我们印象中高原苦寒之地的西藏,居然也有像罗布林卡这样风光秀丽的园林。

记者|何映宇

布达拉宫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城堡和寺院

说到西藏建筑,首先进入我们脑海的,就是辉煌璀璨的西藏建筑群——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号称“世界屋脊上的明珠”,我国第五套人民币50 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就是布达拉宫。

“布达拉” 原意是“佛教圣地”。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众多的建筑虽属历代不同时期建造,但它各宫殿的修建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使整座宫寺建筑显得非常雄伟壮观,而布局又十分协调完整,在建筑艺术的美学成就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创造了一项世界土木建筑工程史上令人惊叹的天才杰作。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也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布达拉宫的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摩蝎鱼和金翅乌做,脊饰。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唐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柱身和梁材上布满了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

藏式传统建筑美丽、神秘,给人以古朴、粗犷、神奇的美感。

它那十分独特和优美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与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有时候,某个地域的建筑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风貌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西藏建筑给人一个很深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窗。窗是建筑立面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西藏传统建筑窗的排列十分有意思。窗的大小不一,非常随意,而窗在墙面的位置,又高高低低,窗的排列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看似随意,反而有一种不规划美。

此外,藏式传统建筑的色彩运用手法十分大胆细腻,构图以大色块为主,表现效果简洁明快。通常使用的色彩有白、黑、黄、红等。每一种色彩和不同的使用方法都被赋予某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白色象征吉祥,黑色寓意驱邪,黄色有脱俗之意,红色则隐喻护法。门框、门楣、窗框、墙面、屋顶、柱头等则同时调绘多种色彩,都表现出艳丽明快和光彩夺目的色彩效果。

布达拉宫的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中部的红宫及西部白色的僧房组成。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

布达拉宫内部廊道交错,殿堂杂陈,空间曲折莫测。红宫最主要的建筑是灵塔殿。殿内悬挂乾隆帝亲书的“涌莲初地”匾额。整个殿堂雕梁画栋,有壁画698 幅。

白宫横贯两翼,有各种殿堂长廊,摆设精美,布置华丽,墙上绘有与佛教有关的绘画,多出名家之手。红宫居中,供奉佛像,有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像数千尊,黄金珍宝嵌间,配以彩色壁画,金碧辉煌。整个建筑群占地10余万平方米,房屋数千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了西藏建筑工匠高超技艺。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毫无疑问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

罗布林卡

风光秀丽的西藏园林

在我们印象中高原苦寒之地的西藏,居然也有像罗布林卡这样风光秀丽的园林。

罗布林卡一带原为灌木林,是拉萨河故道经过的地方。这里河道曲回,水流平缓,夏日堤草岸柳倒映其中,风景秀丽。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在哲蚌寺学经期间,时常到此搭帐消夏。后来,清朝驻藏大臣命令在泉水附近搭设一些帐篷,供休息诵经之用,这就是罗布林卡最早的起源。

从北门沿着笔直的甬路向前大约200 米,路左边有一片面积约500 平方米的空地,过去这里是曾用作演出场地。对面的康松思轮原是汉式小木亭,后改修为观戏楼的阁楼。康松思轮东北方是夏布甸拉康,是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

罗布林卡由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等几组宫殿建筑组成,每组建筑又分为宫区、宫前区和林区三个主要部分。以格桑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第二重围墙内南院的东南部。以措吉颇章(湖心亭)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格桑颇章西北约120 米处,是罗布林卡中最美的景区。以金色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罗布林卡西部。各组建筑均以木、石为主要材料建成,规划整齐,具有明显的藏式建筑风格,主要殿堂内的墙壁上均绘有精美的壁画。

罗布林卡的建造过程历时200 余年。18 世纪40 年代以前,罗布林卡还是一片野兽出没,杂草、矮柳丛生的荒地。

最早由清朝驻藏大臣修建的宫殿为鸟尧颇章(凉亭宫)。公元1751年,在鸟尧颇章东侧又建了一座三层宫殿格桑颇章(贤劫宫),内设佛堂、卧室、阅览室及护法神殿、集会殿等。

1755 年落成后,经雍正批准,七世达赖每年夏季可在格桑颇章处理政务。

大昭寺

拉萨因大昭寺得名

拉萨之所以叫拉萨,与大昭寺内的佛像有关。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大昭寺始建于7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 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 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 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而大昭寺所在城市,曾用“惹萨” 作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这就是“拉萨” 名字的由来。

大昭寺至今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 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形,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面,还有三根石柱。其中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 年签订的唐蕃会盟书。

哲蚌寺

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哲蚌寺系黄教六大寺庙之一,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胜州,藏语意为“堆米寺” 或“积米寺”。它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弟子扎西班丹于1416 年创建。

哲蚌寺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其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

哲蚌寺的殿堂多得数不胜数,从宗教意义上讲最著名的是“强巴通真” 殿。“强巴通真”(意思是弥勒见得解脱)殿位于措钦大殿三楼西北侧,规模不大却因主供弥勒八岁等身像而著称。前来膜拜的信徒络绎不绝。殿门上还悬挂着一块汉文横匾,上写:“穆隆元善”,匾上刻有椭圆形篆字图章一枚,文为“大清道光丙午年孟秋印”;后有图章两枚,一枚刻着“铁穆氏”三个字,另一枚刻着“琦善之印” 四字。殿内还供有该寺的镇寺之宝——白色海螺。宗喀巴命令扎西班丹修建哲蚌寺时,将挖掘出来的白色海螺交给扎西班丹并预祝建寺成功。

措钦大殿(“措钦” 意为大法堂)是哲蚌寺的主要建筑。措钦大殿位于哲蚌寺中心,大殿的经堂规模宏大,其中心升起一层构成面积100 多平方米的高敞天窗。经堂雕梁画栋,依柱是悬幢,帏幔交织,五光十色,加上后面醒目的鎏金铜像,盏盏长明油灯,显得十分富丽堂皇。堂内供奉的佛像造型精美生动,特别是正中的广殊菩萨及大白伞盖佛母,高大而精致,是罕见的精美艺术佳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