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归化不是投机借口 想归化先过40强赛 姬宇阳:球员归化后还有很多遗留问题待解决 马德兴:“归化”是又一急功近利的佐证 上亿帖热议本报“国足归化”
第A05版:国足 2019-05-29

马德兴:“归化”是又一急功近利的佐证

马德兴

文/马德兴

连日来,“归化”再一次成为了中国足坛的一大热点。中国2001年龄段国青队以0比2输给了泰国队之后,似乎又为“归化”平添了更多的佐证。中泰之战后,很多人开始赞成“归化”。只是,理性思考,“归化”真的就可以让中国足球从此站起来了?

我不是一个思想保守之人,沉迷于自我的“小圈圈”中之人。当2001年10月7日,米卢率中国男足进军世界杯赛之时,当时咋没有人提出为什么中国队没有“归化球员”等这样的问题呢?如今,不少人一股脑地赞成“归化”,很重要一点还是因为成绩不好。最近几年来,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所谓“足球热”,各种势力尤其是资本势力全面介入,其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追求的都是“短、平、快”。而且,在“弯道超车”、“弯道直行”的思想指导下,只要能够在短期之内取得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不择手段、不问过程,只问结果。这种引导,或者说是导向,是一种怎样的“风向标”?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谁都知道青少年才是未来,而且也已经喊了这么多年了,但是,究竟又有多少人在踏踏实实从事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工作。现实就是:现在的中国足球宁愿巨额资金砸向外援,也不愿意把钱用在本国青少年球员身上。因为对老板们而言,巨额资金的投入追求的就是回报,而且必须是快速回报。投入到青少年身上,则是一项漫长而急需耐心的工程,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到这些青少年球员成长成才之时。于是,这么多年高喊着“重视青少年”,中国足球的青少年球员培养体系依然遥遥无期,甚至可以说是看不到希望。

本来,“归化”和青训并不是矛盾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互补的。但是,在高喊着培养青少年球员的同时,出台了包括U 23政策的一系列规定之后,如今的中国足球是青少年球员身价虚高,导致现在的青少年球员“一切都是向钱看”。这就是导致如今中国青少年足球的一地鸡毛的“恶果”。

如今,“归化”的口子敞开之后,那些老板或许又会将心思与精力转移到“归化”上。对老板们来说,因为投机成分很大,反正足球就是一种“工具”而已,谁踢都是一样,只要能够取得好成绩,管谁在踢呢。而那些一直在从事青训工作的基层教练员,甚至是孩子,则恐怕更加见不到希望,未来踢球的人或许会更少,让中国足球的水平进一步下滑。

当N多支持归化外籍球员之人会列举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球队是如何不惜一切归化外籍球员的例子之时,我们不能忘却一点,即社会现实、社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很多事情的出发点与本质是截然不同的。就像日本第一名归化球员拉莫斯,首先是拉莫斯自愿加入日本国籍,因为他已经在日本生活了10多年,并娶日本女子为妻,能说流利的日语、深谙日本文化,也认可了日本的文化。换而言之,这与中国足球因为水平低而渴望通过归化外援来尽快实现成绩上的突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而且,以目前中国足球整体水平,归化一个人还不够,就像不少人所开玩笑那样,需要归化至少11人,才能令国足的水平有明显提升。而这些“雇佣军”届时究竟是何种态度?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当然,这是后话。

更进一步,假设归化也依然还救不了中国足球、无法让国足完成世界杯出线的任务时,中国足球又该咋办呢?索性彻底不踢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