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本周六开幕的武术世锦赛预热
第十五届武术世锦赛新闻发布会昨日召开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摄
比赛场地准备完成
上海网球大师赛刚刚落幕,紧接着,武术世锦赛又将于本周在申城拉开大幕,扬我国粹,以武竞技。本项大赛的意义与亮点,不仅是“12年后重返中国举办”,在国际武联的充分信任下,更是要秀一个“上海标准”给世界看。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周六开幕展现“武魂”
第十五届武术世锦赛将于10月19日(本周六)至10月23日(下周三)在上海举行。第一天是开幕式日,此后四天则为正式比赛日。武术世锦赛创办于1991年,每两年举办一届,这是该项大赛自2007年于北京举办后,首度重返国内。
作为本届武术世锦赛的重头戏,开幕式将于本周六晚8点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海上王冠”体育馆举行。开幕式由仪式部分和文艺表演组成,表达“会武中华,和美天下”的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主题思想,预计用时60分钟。
开幕式的一大亮点是国际武联形象大使李连杰的加盟,以武术电影为切入点,体现武术的国际传播性和武术世锦赛的世界参与性。由全国武术冠军运动员和知名乐器演奏家共同诠释武术韵律,呈现“武韵”和“音韵”的结合,将武术器械的节奏和神采进行可视化呈现。世界太极拳冠军、全国武术优秀运动员都将参与演出。此外,400名各区的武术爱好者也将在八位行业代表的引领下,为观众展现上海全民健身的风采。
武术领域,分支众多,不过在武术世锦赛中,大项划分其实就两个,分别为套路项目和散打。在从本周日到下周三的四个比赛日里,这两个大项共将决出44枚金牌,其中套路26金,散打18金。为确保比赛有序进行,按照国际武联的标准,闵行体育馆主馆(即综合馆)将作为套路项目的具体办赛场馆,而散打比赛则会在紧邻着主馆的羽毛球馆内进行。
闭幕式则将于下周三晚在闵行体育馆举行,亚洲武联形象大使赵文卓将受邀参与。获奖运动员、上海武术院、武校学生将为观众呈现一台别具一格的武术世锦赛闭幕式,为本届赛事画上圆满的句号。
“上海标准”显雏形 既在刷纪录也在立新意
武术世锦赛创办于1991年,每两年一届,如今已办到了第十五届,亚洲、欧洲、北美洲的版图上都留下过它的足迹。不过,2019年的上海,这个结合了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有望成为赛会历史上的一处特殊见证——“上海标准”正呼之欲出。
国际武联秘书长、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秋平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武术世锦赛在上海的这次举办,为赛会立下“上海标准,上海水平”,并将这一可转移的模式“存档”,以便让未来的赛会举办城市有所借鉴。“原本国际武联对武术世锦赛的举办有一套基础标准,代表的是下限。而等这次最后总结出来‘上海标准’,就会是可供后来者参考的标准上限。对此,我们都非常期待,也非常看好上海。”
尽管赛事尚未启幕,但上海已在刷纪录与立新意两方面迈步前行。本届武术世锦赛参与人数达赛会历史之最,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官员和嘉宾相聚上海、共赴盛会。
同时,本届武术世锦赛做留下了赛会历史上诸多的“第一次”纪念:第一次对外公开征集吉祥物,第一次设立创意集体项目(套路项目),第一次将套路项目与散打分在两个场馆内办赛,第一次如此大力度地去与市场对接。
张秋平介绍说,创意集体项目的引入,能让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运动员在自编自创的条件下,伴着音乐,演绎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武术魅力。同时,这些新的“秀”也能给观众带去新鲜感。而将套路项目与散打首度分在两个场馆内办赛,并把散打的首个出金日提前到第二个比赛日,这则是为了提升比赛对观众的吸引力。
“往届世锦赛,散打的金牌都集中在最后一个比赛日出,为了让前几天就进场的观众也能感受到最后决胜的刺激,这次我们对赛程做了改动。从第二个比赛日到最后一个比赛日,每天都会出金。”国际武联技术委员会委员、赛事组委会竞赛部主任金肖冰介绍道。
既要在专业性上精益求精,比如本届武术世锦赛的套路项目与散打都将采用新规,也要在走向市场、走向民众的这条路上积极进取——这是本届赛事传递出的一个明确信号。
“国际大赛的商业赞助和市场开发,都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从在俄罗斯喀山申报成功(本届世锦赛),上海接到这个光荣的任务和使命之后,我们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今年是上海的体育大年,除了每年都举办的国际大赛外,我们还迎来了篮球世界杯和武术世锦赛。对本次世锦赛,我们一开始的设计就是要节俭办赛,控制政府的预算投入,积极引入更多的市场力量。上海举办过非常多的顶级体育赛事,所有产业链上都有很成熟的公司。另外也得益于上海的城市人文特色,所以这次我们对世锦赛的商业开发,确实也做到了赛会历史上的‘之最’。”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赛事组委会秘书长罗文桦介绍道。
在努力入奥的这条路上,国际武联正携手中国、携手上海,希望积蓄起更多的能量,以便向目标靠拢。
十几次修改 体育馆变身“演武场”
虽然人们常说,武术是中华国粹,但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武术世锦赛这项国际大赛之于他们仍较为陌生。实际上,对承办本届赛事的场地方闵行体育馆来说,这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经历。
在武术世锦赛现场,观众们将有怎样的观赛体验?而为了圆满顺利地办赛,赛事组委会又做了多少的幕后工作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提前到比赛场馆做了一番探营。
套路项目与散打分在两个场馆内办赛,这是武术世锦赛历史上的第一次。
别看是利用现成的场馆办赛,为了能更好地将比赛呈现出来,本届武术世锦赛组委会亦是颇费功夫。“虽然是只有四天的比赛,前前后后的场地方案,少说也改了十几稿。在满足各项竞赛要求的前提下,我们也要尽力去满足市场推广运作方面的需求。另外,消防、公安等对大型赛事也有场地标准,所以方案反复得比较多。”组委会场地部负责人马志刚介绍道。
据了解,由于闵行体育馆主馆(即套路项目比赛场地)在当初设计、建造时便定位于综合性用途,所以无论是在看台还是功能用房方面,条件都较为成熟。所以,这次武术世锦赛场地改造的重头戏其实是落在了羽毛球馆(即散打比赛场地)。
如今走入羽毛球馆,会看到一面是硕大的LED屏幕,另外三面则是专为武术世锦赛搭建起来的看台区域。四面围拢的中央,便是散打选手们即将角逐的场地。除了普通的比赛照明外,场馆内还装配上了舞台级的灯控系统。
马志刚介绍说,与开始场地改造前的情况相比,这处羽毛球馆已是大变样了。“这个场馆可以算是闵行体育馆的副馆,当有大赛举办时,这里可作为训练馆,而在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这里都作为羽毛球场地对市民开放。平时,这里可以被划成17片羽毛球场,为周边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提供便利。”因为该场馆之前的用途中并不包括办赛,所以如看台、舞台灯光等设备都是在场地改造中做的加法。
除了两个进行比赛的场馆,武术世锦赛对场地的要求还包括一个热身区域。在最终版的场地方案中,这个热身区被定在了紧邻羽毛球馆东侧的网球场。闵行体育馆的网球场拥有四片球场,目前,其中的两片球场已被改造为室内热身区,另外两片球场的场地上则搭起了功能性用房,还引入了移动洗手间等设施,以进一步补充场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