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反映出当下“炒鞋”已形成一种新的资本游戏。在这股市场引领的热潮下,部分球鞋的市场价格突飞猛进,甚至出现了“勾子一反,倾家荡产”的调侃。而远高于发售价格的“天价鞋”不仅在鞋圈引起震动,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下发了以《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为主题的一份金融简报,其中明确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此类风险。
央行上海分行发布的金融简报显示,目前国内已有十余个“炒鞋”平台,包括毒、Nice、斗牛识货、切克等,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等特征。“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一是“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日交易量巨大;二是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了金融风险;三是操作黑箱化,平台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金融简报中要求各相关机构提高对“炒鞋”的关注和研究,加强对相关反洗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对照上述业务风险,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炒鞋”背后潜在的金融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防止“炒鞋”乱象事态蔓延,防范群体性金融事件,引导理性消费和投资,发现相关情况及时上报。同时,各相关机构要加强对涉及“炒鞋”平台的资金交易监测,强化对“炒鞋”平台风险特征的识别,发现或有合理理由怀疑平台参与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应及时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实际上,与“炒鞋”模式类似的还有盲盒玩具等。所谓“盲盒”,就是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通常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其实,普通盲盒的单价并不高,价格一般在59元到79元之间。但是当盲盒里面加入了“隐藏款”、“爆款”之后,消费者为了得到心仪的款式往往会不停地“买买买”。据新兴金融大数据系统显示,很多原价只有59元的盲盒价格已经猛涨到2000多元,但如此高价依旧抵挡不住发烧友的购买欲。
目前,“炒鞋”等行为正在集聚金融风险,“炒鞋”也使球鞋的市场变得畸形。本次央行上海分行发布简报是预警。这类预警越早,风险提示效果越好。同时,深圳金融监管实时监控“炒鞋”动态,有助于“炒鞋”等金融风险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摘自《证券日报》
球鞋实际价值无法长期支持共识
当一件物品被冠以“炒”字后,其内涵和价值必将逐渐让位金钱和欲望。当前潮鞋圈里在玩的,还有几个是真正的球鞋爱好者?在品牌商、售卖平台和买家三者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不承担任何风险、赚取佣金的交易平台。品牌商制造“限量版”“XX同款”,搞“饥饿营销”当然也有利可图,毕竟每一次“疯抢”都是免费的广告。买家中有一部分是炒作者,他们掌握市场资源和关系,赚一票就跑。剩下来的买家可能就是非理性的投机客和风险承受能力不足的“学生军”,高位接盘,被晾在了沙滩上。
炒鞋有风险,入局需谨慎。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下发了以《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为主题的一份金融简报,其中明确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此类风险。
被金融化的“炒鞋”
炒鞋是当下最新的财富神话。一名20岁的大学生,靠炒鞋月入4万元,赚足了学费、生活费,实现经济独立;一位年轻小伙,将父母给的100万元买房首付款,全部投入炒鞋,经过一年不断倒腾鞋之后,100万元变成了500万元。这些都市神话不断引诱着人关注这个现象,并投入其中。
这些都市神话,并非全为虚言。一些数据显示,5月份市面上热卖的球鞋的交易价格跟发售价格相比,涨幅均超过100%,有个别超热卖鞋款的涨幅高达430%。这还不是最离谱的例子。在某炒鞋平台上,Air Jordan 1 X O ff-W hite12个月来历史数据显示,平均售价为3067美元,相较发售价溢价率高达2110.5%。
炒鞋这事儿,最初,是篮球迷购买喜欢的球星同款球鞋,球鞋收藏也只在小范围的球圈里发展。后来,在明星、鞋厂饥饿营销等推动下,向更多人群扩散。有些人自己抢不到厂家发售的鞋子,就会高价向黄牛买,转卖、投机由此产生。
很多人其实对鞋本身兴趣不大,他们就是为了获利。这部分人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他们并不是一般认为的那些无知“瓜民”,相反多是有一定经济能力与金融知识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相信鞋具有长期价值,可以不断炒作,就像比特币一样。所以,他们希望在错过了房地产、错过了比特币之后,搭上炒鞋这班船,走上发家致富的捷径。但另一部分人,其实并不相信炒鞋市场能长期维持,他们相信的是,自己一定能在市场崩溃之前获利离场。也就是说,他们知道自己在玩一场博傻游戏,但认为自己是聪明人。
事实上,类似炒鞋的行为,并不罕见。普洱茶、名贵中药材、名酒、核桃、藏獒,甚至大葱、蒜都曾被“炒”过。但与以往的炒作不同的是,“炒鞋”被迅速地互联网化、金融化了。
“炒鞋”风险不可小觑
目前,交易平台进行“炒鞋”的行为模式已经和证券市场的交易模式极其类似,不仅衍生出K线图、“鞋期货”,还互联网化衍生出“云炒鞋”。据简报显示,目前国内已有10余个“炒鞋”平台,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等特征。
而且,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在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高杠杆带来高收益,有人就会借此高额借贷加杠杆。一旦大资本离场,炒鞋市场风向转变,这些杠杆就放大了风险,不但借贷人背负巨额债务,也会连带放贷平台出现资金断裂,形成连锁反应,助长了金融风险。
这两个特征放大了炒鞋的人群与金额,同时导致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与不透明性。这就使得炒鞋所带来的风险扩大了,平台或个人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证券化趋势,可以说是受比特币的启发。比特币是基于共识形成的价格,即本身没有价值,但当大家都认为它有价值之后,它就有了价值。球鞋的价值机制,的确与比特币有类似之处。但比特币在全球黑市交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持了共识。相比之下,球鞋的实际价值很弱,无法长期支持共识。
作为大批量的工业产品,鞋并无比特币的信任机制、工作量证明机制,其背后全靠厂家的限量与认可。厂家虽然会参与共谋,营造一场财富游戏,但最终还是要考虑到品牌形象,更何况球鞋品牌之间是竞争性的。
所以,虽然球鞋不会成为下一个比特币,但它更可能是“郁金香”。而炒作郁金香的下场,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那些高价购入郁金香的人血本无归,人类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经济破灭,间接导致了作为当时欧洲金融中心——荷兰的衰落。
央行对“炒鞋”风险的警示,绝非夸大其词。须知,每一个虚假繁荣的泡沫破灭之后,留下的是“一地鸡毛”。■摘自《新京报》
交易证券化存金融风险
过去,NIKE、adidas等品牌方发售限量版的球鞋,爱好者们抽签抢购,没抢到的去别人那高价收一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目前的球鞋市场,已经不单单是买鞋卖鞋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不少人敛财的工具,开始体现出不少金融特点——
庄家 随着球鞋市场的火
爆,不少资金发现有利可图,于是涌入进来,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垄断了某些鞋款,也就是囤货,然后通过频繁交易推高价格,等到散户进场时再抛出获取利润。这很像股票市场,不乏一些操盘手控盘,但不一样的是,球鞋市场的盘子相对来说更加小,不需要太大的资金量就可以控制价格,所以那些球鞋爱好者或者想要赚点钱的散户,就很容易成为牺牲品。
集资 除了财大气粗的资本
方,还有不少野路子的团体也想要分一杯羹。没有钱怎么办?集资啊。于是你可以看到网络上有不少召集队伍的所谓“带头大哥”,号召大家都投一点钱给他统一管理,一起炒鞋发财。这像什么?没错,私募基金。然而,这筹集的钱怎么用,用没用,谁在用,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往往只能赌人品。显然,这已经涉嫌非法集资。
杠杆 个人没钱怎么办?加
杠杆。以前说到杠杆,好像就是高大上的资本市场操作,但实际上,不少球鞋售卖平台已经为消费者提供了分期服务。这乍一看没什么问题,消费分期嘛,电商平台都在做。但问题在于,球鞋的消费主力是年轻人,本来一款球鞋价格虚高,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承受范围,但分期业务却给了他们加杠杆的可能,于是年轻人孤注一掷希望赌一把,只要球鞋价格上涨,之后的分期费用都不是问题。这在间接推高了鞋价的同时,也悄然埋下了“老赖”的种子。
期货 更有甚者,一些平台
开始售卖品牌方还未发售的球鞋。他们根据市场情况,分析出一个大致的预售价格,然后以平台为担保,消费者可以提前付钱锁定这个价格,发售之后不管价格高低,买定离手。更夸张的是,还有一些平台搞预售寄卖模式,鞋子发售后,都不用到消费者自己手里,直接可以存在平台仓库,然后将球鞋的所有权“云交易”给下家。这像什么?妥妥的期货期权啊!当然,这样的模式没有期货期权那样缜密的监管体系和交割体系,所有规矩全是平台自己说了算,所以出现毁约、假货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摘自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