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
副总编辑
体坛网总编辑
马德兴
疫情让全球的足球赛事停摆,当然中国足球也不例外。迄今为止,中超联赛何时重启?依然还是一个未知数,尽管各种传言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在停摆的当下,不管是国际足联抑或豪门俱乐部、普通中小俱乐部,各方考虑的一个共同问题便是如何生存?国际足联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政策与意见,各俱乐部也都想尽办法去解决财政危机。降薪、减薪当然是第一要务。这期间,尽管也曾传出类似英超俱乐部与球员在减薪方面的不快,但仅仅只是如何减的方式问题,对于减薪本身并无异议。除此之外,更多的只是围绕着究竟何时重启的问题。
但是,看看现在的中国足球的消息,核心主题和内容就是“骂骂中国足协”。譬如,涉及到减薪、降薪问题了,反正足协在主导,任何一方稍微有不满,就是骂足协。由于过去这么些年来,中国足球的整体形象不好,作为主管部门的中国足协肯定是有责任的。于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骂骂中国足协肯定不会有问题。可是,疫情下,“减薪”其实是一个无奈之举,即便是欧美那些大牌也都没有什么异议,甚至削减的幅度远超过中超联赛中的球员,而且还都是主动,但到中国足球,则完全就不是这么一个逻辑了。
再譬如,在准入的问题上,迄今为止,天津天海是否可以继续留在中超?几家递交了材料的中乙俱乐部何时能够确认有机会替补?所有这些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对此,作为主管的中国足协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实际上,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用中国足协这个层面出面去解决,应该是相关职业联盟或职业委员会这样的机构出面去解决的。可是,由于职业联盟、职业委员会的成立至今依然遥遥无期,未见到实质性的动静,于是中国足协就只能出面代庖。其结果当然是中国足协必须要背上“骂名”。
这其实与“减薪”的问题颇有相似之处。正常情况下来说,“减薪”问题应该是由职业联盟出面,与俱乐部、球员协商,然后上报足协。可是,由于没有这样一个“议事机构”,中国足协也就只能“代庖”。其结果就是中国足协“没事找事”、惹火烧身。所以,前几天,在职业联盟筹备小组负责人张力发声之时,各种“炮火”又全部对准了中国足协。或许,中国足协觉得挺冤的,甚至是有苦说不出,但现实就是这样。
可是,再仔细一想,当职业俱乐部的老板们高喊着“职业联盟”之时,作为弱势的职业球员,他们是否需要自己的组织、也就是类似“职业球员工会”这样的组织?如同疫情下涉及减薪问题时,这个组织可以去为球员争取权益,但这个问题却是老板们所不愿意的。
所以,中国足球的现实就是:自己的利益多少受到些影响了,就是到处诉说、到处指责;但当自己已经影响甚至是侵害他人利益时,却是避而不谈。自己的利益总是高于他人。都是这样的出发点与思维方式,很多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根本解决。于是,大家就是“混战”。作为旁观者,我们也就只是一个“看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