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导视 国足集训的“新面孔” 谁更像降级的黑马 疫情下的上海新德比 体能测试彰往考来 休闲德比
第A02版:专栏 2020-09-30

体能测试彰往考来

沈雷

沈雷

翻看过去的报纸,总会得到一些有趣的细节。

2000年2月1日,《文汇报》刊登新华社文章,称“正当人们对海埂春训实行强制性体能测试议论纷纷的时候,那些在中国工作的洋教练却对此表示充分的理解”。新华社此文写的是中国足协之前召开的一次专项座谈会,召集甲A球队的外籍主教练们(当时14支球队有多达九位洋帅)讨论对中国足球(尤其是体能测试)的看法。而会议的背景正是作为“参赛准入证”的体能测试在实施第七年遭到了空前猛烈的舆论批评。

在这篇文章中,所有的外籍教练均未被具名,而他们的观点被综合成为集体意见,充分肯定了体能测试的意义,如这样的表达——“他们认为,在目前的状况下,对中国球员进行体能测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足球运动员在12分钟之内跑3000米的能力都不具备,是不可想象的,这只能说明他们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都不够。没有良好的体能,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比赛?技术的运用、战术的实施如何得到保证,更何谈达到高水平?”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样的表达总结是真实的。但同样真实的是,就在此文出台的同一天,多位外籍教练公开抨击中国足协坚持在大雪中照常举行12分钟跑体能测试。“性格最外向的深圳平安队巴西籍主教练塔瓦雷斯直截了当地说:‘中国足协的人简直是‘疯’了,万一把运动员跑死了怎么办?’”除了塔瓦雷斯,科萨诺维奇、米罗西的名字也都出现在报道中,当然这两位原南斯拉夫教练的“反对声”要含蓄一些。出现名字的批评更没有理由是捏造的。事实往往不止一个“真实的一面”,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待它,或者说,谁去看待它。

历史总在不断重演。比如9月28日发表于《中国体育报》头版的《强化基础体能训练 提升专项实力 冲击世界水平》一文,就与20年前将外籍教练的发言升华为集体意见的那篇旧文尤为相似,看看以下这段——“从中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的表现看,没有强大的基础体能作支持,再优秀的专项技术也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加强体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专项水平的提高。”口吻和20年前毫无差别。文章也同样引用了中国游泳协会主席以及两位游泳著名选手的话,来强调体能测试的必要性。他们一定确实说了这样的话。也如同我在互联网以及朋友圈中看到的为数更多的体育从业者的尖锐批评那样,真实存在。其实怎么说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在什么场合、说给谁听。

再看一段发生于2002年10月的抱怨,来自某集体球类项目著名教练——“在中国有些事就是让人拎不清,老喜欢一窝蜂地跟。可打球又不是跑步,以前足球搞了体能测试,结果篮球、手球也跟着搞体能测试,可这对于比赛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如果征求我们教练员的意见,我第一个投反对票。”用到今天,也完全成立。可能来自某田径教练、某游泳队员,甚至某围棋选手。

虽然时过五分之一个世纪,但你不得不承认,很多内涵的东西,它从来没有一点点变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