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基地授牌仪式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李一平
向社会力量办训基地督导专家授聘书
社会培养基地负责人参会
9月28日,上海市青少年体育社会力量办训工作推进会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精英基地授牌仪式在东方体育大厦隆重举行。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副局长宋慧,二级巡视员杨培刚,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王海威等共同为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精英基地授牌。
会议明确,要围绕“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的要求,坚持开放办体育的原则,围绕目标、凝聚共识,将社会力量办训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推进。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指出,开展上海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工作要坚持“一视同仁”,将社会力量办训全面纳入业余训练管理体系;要坚持“质量为要”,提升社会力量办训的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市区联动”,共同支持社会力量办训稳步发展;要坚持“练好内功”,推进社会办训基地自身建设。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丁荣
建立“新体系”
竞技体育再添“正规军”
会上,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宋慧通报了青少年体育社会力量办训基地评审创建情况,正式公布了“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上海市青少年智力运动精英培训基地”“上海市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三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布局,标志着上海社会力量办训工作步入了新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就开始探索扶持社会力量办体育,涌现出了徐根宝足球俱乐部、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等成功案例,为上海乃至国家培养出了以武磊、许昕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从2015年布局“上海市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开始,上海市体育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将一批社会力量办训机构正式纳入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2019年的二青会上,社会力量为上海代表团夺取11金。
今年,上海市体育局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试行开展所有奥全运项目“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创建工作,计划每年投入1200万元经费用于扶持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两年为一个周期,以此加快推进社会力量办训布局。“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从今年2月底启动申报以来,得到了青少年体育机构的积极响应,全市共有182家社会机构进行申报,涉及27个项目。经初审、复审、实地检查和招投标情况等环节的综合评审,共有15家单位获评2020-2021年度“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精英基地”、20家单位获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
另外,市体育局委托上海市足球协会开展了新一轮的“上海市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评选,经办训单位申请、协会初审、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最终10家单位被评为“上海市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七家单位被评为“上海市青少年足球培训基地”。为进一步推动本市青少年智力运动广泛开展、巩固上海智力运动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市体育局还开展了“上海市青少年智力运动精英培训基地”评审,三家单位被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智力运动精英培训基地”、七家单位为“上海市青少年智力运动培训基地”。
市体育局通过开展青少年体育社会力量办训基地创建工作,构建起了体校办训、体教融合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齐头并进,互为补充的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其中社会力量正式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又一支“正规军”。
培育“新增量”
一视同仁
培养精英是目标
会议指出,以“一视同仁”的态度,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力量办训机构的专业化指导,通过组织专业化培训、开展专家督训等机制,提高社会力量办训机构的办训质量,提升育人效益,使社会力量办训成为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的增长点。
在推进会上,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上海市足协青训部负责人刘军,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排球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高级教练王健,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乒羽中心副主任、上海羽毛球队总教练金晨被聘为社会力量办训基地督导专家。胡荣华表示:“未来,我们将会在专业技能方面对社会办训基地加强督导,帮助俱乐部的师资力量提升,更好地培育人才。”
在本轮获评社会培养基地的办训主体中既有诸韵颖、孙吉这样的退役优秀运动员创办的俱乐部,也有退休优秀教练员创办的俱乐部,更多的还有由体育爱好者创立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上海市体育局把握“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政策扶持,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之成为上海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上海韵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始人诸韵颖表示,俱乐部已经做好了“十年磨一剑”的准备,将市体育局扶持经费作为俱乐部精英提高的专项经费来使用,从俱乐部的青少年会员中寻找可塑之才,通过创新研发训练课程、做好管理进行精英化培养。“就像最近热映的电影《夺冠》中的那句‘没有我,只有我们’一样,我们在培养青少年排球技能的同时也会传承女排精神,进一步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培养高素养的综合型排球精英人才。”
创造“新机制”
市区联动,形成长效机制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完善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坚持开放办体育,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年9月21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中也提出:“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
通过“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创建工作,上海市体育局建立了“过程扶持”的新模式,通过政策和经费扶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鼓励社会体育组织拓宽经营思路,从单纯的普及培训类服务向培训与办训相结合的复合型经营模式转变。市体育局将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扶持方式,逐步形成“以奖代补”、“过程扶持”等多方式并存的社会力量办训扶持机制。
上海将进一步围绕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形成具有领先性、时代性、开放性、国际性的都市型竞技体育发展格局。上海市体育局将把扶持社会力量办训纳入上海体育“十四五”规划进行整体推进,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与激励机制,引导各区体育部门在“十四五”期间把社会办训基地同样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来扶持,通过配套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促进社会办训基地的发展,形成“市区联动”的长效机制。
在本轮创建工作中,宝山区有七家单位被命名为“社会培养基地”。宝山区体育局局长张彬表示,下一步将精准发挥好政策、资金扶持的导向引领作用,为社会培养基地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供给,强化内部科学管理,努力让俱乐部能够涌现出更多的“未来之星”。
从2012年退役后开始创办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至今,八年来孙吉真切地感受到上海体育对社会办训力量的开放与包容。“刚开始时,我们只能通过自身宣传推广来招生,2015年的第一轮足球精英基地评审让我们跨进了社会办训的这扇门。今天,一视同仁、纳入体系的我们也是‘正规军’之一了,我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无限好,就看我们如何脚踏实地去努力!”
上海正在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在这座充满活力的机遇之城,上海体育正在为社会办训力量创造事业舞台、提供用武之地、打开成功之门。
“希望为奥运做贡献”
和其他社会培养基地的主营项目略有不同,跆拳道、空手道比起帆船、马术等运动有着更加成熟的市场氛围。上海市青浦区藏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本次评选中获评了跆拳道项目的社会培养基地,在负责人王俊看来,有了这样的一个荣誉,最有效的作用就是能让家长更加认同自己了。
自跆拳道从韩国流入,到目前被市民大众所熟知接受,跆拳道似乎一直就只是个强身健体的项目,“孩子练了不容易生病”是许多家长对于跆拳道的最为直观认知。但在王俊心中一直都憋着一口气:我们也是一个竞技项目,也是一个正式的奥运项目。现在获评了社会培养基地,得到了上海市体育局的认可,感到“现在我们也有名有份了”。目前,藏龙通过和青浦区合作办训的模式,持续地为上海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下一个目标,王俊希望自己的学员可以站上全国的舞台,甚至有朝一日可以为奥运会做出贡献。
比起跆拳道,空手道则面临着更加窘迫的情况。上海市目前仍然没有关于空手道的单项体育协会,只有下辖于上海武术协会的一个空手道委员会在起到行业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原上海武术队队员、全国南拳冠军、首批国家武英级运动员陈新富留日归来后,在上海开创了首家空手道专用馆。陈新富所开设的道馆这次也通过了社会培养基地的评选,未来将承担更多上海空手道后备人才的培养任务。“目前我们已经有两名队员将代表上海参加明年的陕西全运会,后续的三青会我们也会负责组队工作。”陈新富表示,最终希望有学员能走上青奥会的舞台。
在这次的社会培养基地评选中,武术作为唯一的非奥项目,共有两家单位获评社会培养基地。“我们一直说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次能获评社会培养基地,非常感谢体育局的支持。”上海宝山区刚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主营项目为武术,俱乐部的管理人员也都是习武出身,对于武术有着深厚的感情。社会培养基地既是荣誉,也是一份责任,俱乐部的负责人信亚威表示,未来会更加专注于武术人才的培养,为推动武术入奥贡献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