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耿
“打工人”的打工生涯中普遍面临着“35岁现象”,超过35岁就是职场上的弃儿,是公司里最先被优化的对象,是就业市场上无人问津的求职者,就连读博士后的资格也规定“35岁以下”,人生的路啊越走越窄,用在35岁及以上人士身上最合适。
可是,运动员职业生涯中的“30岁现象”更残酷。除了少数运动项目,大部分项目的运动员30岁左右就退役了,其实,属于普通人的人生才刚开始。如何开启职业人生的下半场,对于许多旁无长技的全职运动员来说,真是个白手起家的挑战。
许多冠军运动员的下半场都很惨淡,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当搓澡工;国际马拉松冠军艾冬梅在农贸市场摆地摊,还想卖掉自己所有奖牌;连续获得40多个全国冠军和20多个亚洲冠军的举重运动员才力为辽宁省体院当门卫……当然,也有混得好的,比如李宁、姚明、张怡宁等。
无论好坏,他们都是冠军,在目前举国体制内,是被照顾到的,至少能被看见,就有改善希望。但是,“头部”之外,“长尾”上的广大运动员,他们没有冠军头衔加持,连被看见、被救助的希望都没有,等不到黎明的黑暗才是最难的。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全球体育赛事基本停摆,许多运动员提前过起“退休”生活,不得不兼职以补贴家用,2019年法网男双冠军凯文·克拉维茨在当地的一家折扣超市打工,负责整理货架、安检消毒;曾获得世锦赛铜牌的俄罗斯高台跳水运动员阿尔乔姆·西利琴科从事起了搬运水泥的工作;夺得过伦敦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亚军的日本击剑选手三宅亮则干起了外卖员的工作。
可见,从“赛场”向“职场”的赛道转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且还有一个共性,就是没有人可以为你安排好一切,最终还是得靠自己。中国的体制性关怀似乎更温情一些,但也只是给你一个初始位置,未来人生曲线向上还是向下,则取决于个人。
丢掉幻想,努力战斗,这才是残酷世界的真实和真实的残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