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转会季节 被欠费的不仅是球员 假如明年  今日来临 男儿当阳刚 无“冠”一身轻
第A02版:专栏 2021-02-05

男儿当阳刚

娄一晨

上周,有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建议教育部对“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现象提高重视并采取措施。

对此,教育部的回复是:1.要加强体育老师的配备,出台《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全面提升兼职教师能力和素质。2.要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3.深入开展健康教育,着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素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4.加大相关问题的研究,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大力支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条回复却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甚至还登上了热搜榜。

一位网友的评论意见颇具代表性:大千世界原本就该百花齐放,人的个性也是多种多样。提倡正直勇敢诚实都可以,但是所谓男的阳刚、女的阴柔就是刻板印象。女兵阳刚吗?男旦阴柔吗?

其实,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有关当代中国男孩子气质趋于“文弱”、偏向“伪娘”的争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40多年前的1978年,日本电影《追捕》在中国国内红极一时。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在片中饰演的硬汉形象就引发了中国社会长时间的“寻找男子汉”的大讨论。

此后,从1980年代开始,以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为代表,“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客形象和侠义精神深入人心。无疑,这些作品对于构筑一代中国男青年的精神世界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日韩等国的动漫文化和角色形象在中国国内的大量传播,“男生女性化”和“女生中性化”等概念逐渐兴起,影响日渐扩大。

另外,长时间执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又意外地造成了很多家长或无暇、或无愿、或无力来关注和正视自己的子女在性别取向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细微变化。久而久之,当家长们终于要来面对“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这一积重难返、木已成舟的社会现象时,才发现时光真的不能倒转!

值得庆幸的是,以教育部的回复来看,我们的主管部门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早有准备,从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入手正可谓切中要害。

历来,体育运动对于强健青少年身心体魄、塑造青少年性格精神所能起到的正向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体育自1984年重返奥运舞台至今,隆重推出的一代代优秀男运动员的形象——许海峰、李宁、刘国梁、姚明、林丹——无一不是男性阳刚之气的最佳例证。

纳尔逊·曼德拉说: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