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你好,李焕英唤起女排记忆
第A12版:专题 2021-02-19

你好,李焕英唤起女排记忆

章丽倩

拍摄地成打卡胜地

2021年春节档的电影票房迎来了一次井喷。根据国家电影局于昨日中午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11日(除夕)至2月17日(正月初六),全国电影票房达78.22亿元,继2019年59.05亿元后,再次刷新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纪录,增长达32.47%。在组团而至的多部春节档影片中,《你好,李焕英》已成为口碑与票房双赢的代表,截至昨晚8点,该片总票房已达31.55亿元,且后劲仍可期。那么,在观看这部既主打喜剧色彩又能以情感人的影片时,除了欣赏贾玲、张小斐、沈腾等演员的表演外,你是否留意到,影片中还有不少体育元素的怀旧体现呢?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女排荣光是当年最潮最热血符号

出生于1982年的贾玲并不是家中最大的孩子,她的姐姐贾丹较之年长5岁。当贾玲决定要拍摄一部纪念母亲的电影时,因为故事主要着墨于李焕英未婚时的年轻岁月,所以上世纪70年代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的选项。但后来,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兼主演,贾玲还是把故事展开的时代背景选为上世纪80年代,为的是更有利于她从自己的儿时记忆中去拾取往日的生活气息。

所以,将一场厂内职工排球赛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头戏,这也是贾玲“照着记忆来”的一种艺术处理。排球运动在上世纪80年代到底有多火?继《我和我的祖国》与《夺冠》后,《你好,李焕英》再次从电影视角给出了实证。

于198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排赛,那是在当时的国内民众中点燃女排热度的重要一役——是中国女排第一次赢得世界冠军荣誉。以此为始,从世界杯到世锦赛,再到奥运会,中国女排迎来了辉煌的“五连冠”时期。那时候,被人传颂的不仅是女排姑娘们的赛场荣光,她们在以竹竿为架、油毛毡为顶,“三合土”铺地的漳州“竹棚馆”里刻苦训练的故事也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属于金贵物件,并非家家户户皆可拥有,但如果有哪家愿意慷慨地把电视机搬到公共区域跟大伙儿分享,那立马就是群体围观的场景。大家聚在一起,通过电视看中国女排比赛,这在当时就是特别流行的一件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就有对这一幕场景的还原。

同时,也是受到女排热度的影响,在当时的职工体育中,排球成了受欢迎的大项,但凡是大厂、大单位里,基本总能找到一位或者几位被同事们公认为本单位“铁榔头”的佼佼者。《你好,李焕英》里厂内职工排球赛的那场戏,就可说是对昔日生活场景的一次复原。

虽然贾玲并没有体育特长,但在参加过的各类综艺节目中,她却是不止一次穿着运动服登场。在接受采访时她还曾透露,受老一代中国女排的影响,年少时她也有过想当排球运动员的梦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年代也有不同的集体记忆,所以在电影中设置排球赛情节,之于她亦可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选择。

拍摄厂区红到谢客

一部电影带火一处甚至几处拍摄场地,这样的事已不算稀罕。随着《你好,李焕英》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位于贾玲家乡湖北襄阳郊区的卫东厂区也火速跻身网红之列。不过,动作慢的“打卡人”却是错过了入内一游的机会,因为该厂区拥有方卫东集团公司已在入口处挂起了谢客牌。

电影中那个极具年代感的胜利化工厂,那些镜头都是在卫东厂区内实景拍摄。从资料来看,该厂区建于上世纪60年代,那会儿的时代背景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东北已不能作为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所以东北的许多工业、科技单位与单位内的骨干都转移到了我国中西部的三线建设中。卫东厂区就是三线建设的产物。

红砖房,绿窗框,刷于墙面上的各种口号,还有各种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礼堂、操场、供销社等,卫东厂区很容易让人产生岁月穿梭的感觉。但实际上,该厂区之前虽是一派废置景象,但仍为有主之地。考虑到慕名而来的游览者太多,目前该厂区的拥有方已张贴告示,谢绝外来者的参观,理由是“进厂区的道路拥堵已严重影响正常通行和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虽然入内参观的难度变大了,但那片操场是真实存在的,昔日厂区内热热闹闹的职工体育景象也是真实存在的。

即便在今天看来,卫东厂区也属偏僻一隅,这搁到几十年前,“独立小世界”的感觉只会更甚。在当年三线建设的过程中,从外地远道而来的工作者们都会吃、住、工作、生活在厂区里,一方面是厂区地处偏远,另一方面当初可供业余消遣的选项也稀缺得很,所以在当地老一辈人的记忆中,那会儿厂区内的职工体育氛围确实也非常热火。职工体育的内容不仅有拳操、球类对抗等,还会有如自行车一日游、厂与厂、车间与车间的友谊赛和表演赛等。

中国红与士林蓝

贴在运动服里的年代标签

一边是穿着蓝色运动服的“铁娘子队”,另一边是穿着红色运动服的“打铁娘子队”,在围观群众的助威声中,一场厂内职工排球赛即将启幕。电影中红蓝两色运动服的设置,想必又勾起了不少亲历者的记忆。

中国红与士林蓝,这两色经典款的运动服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它们代表了曾经辉煌的国货品牌梅花牌,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奥运冠军与普通人间增加了体育元素的交集。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首度派出代表团参加的一届奥运会。在那届奥运会上,无论是许海峰为中国奥运射下历史首金,还是中国女排庆祝登顶时刻,他们全都穿着梅花牌运动服。正是随着这一阵中国健儿奥运奏凯的空前热度,作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在该届奥运会上比赛服、领奖服、生活服的供应商,梅花牌正式“出圈”。

显著的变化是,不仅各地体工队和体育运动团体纷纷去工厂订货,就连普通人也以拥有这样一套或为红色或为蓝色的标志性运动服为荣。

一方面是需求高涨,另一方面则是原料尚不充足的时代限制,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梅花牌就分出了两条针对性不同的生产线。一条是“大梅花”,主要供国家体委各运动队及各地方运动队;另一条是“小梅花”,主要供应普通市场。

从当时国人普遍的穿着水平来看,穿一套“小梅花”上街不仅是赶时髦的表现,从颜色与穿着舒适度来说,也同样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它所采用的涤棉交织技术代表了当时国内领先的工艺,外面的化纤材料染色后可以更好地保持鲜艳,不容易缩水起皱,贴身一面的棉织物具有很好的吸湿性能,且体感柔顺。所以,即便这样一套“小梅花”的售价在当时达到三四十元,仍旧受到普通民众的热捧。

虽然在梅花牌运动服的热销中,时代特征起到了关键作用,不过,后来那些为人所推崇的体育类服饰设计理念,在当时亦有一定体现。

以更针对专业运动队、专业运动员的“大梅花”来说,在当时已有量身定制一说。比如,田径运动员大都膀宽腰细,所以供给田径队的运动服就有了上宽下窄的设计。另外,工厂调研员还发现在运动服上加一些竖线条的装饰能让体操、跳水等项目的运动员看起来更加秀美,所以后来也有了锦上添花的改进。

想要成为最潮的崽

要有这些“小心机”

在拥有一身运动行头与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最潮的崽”之间,还有一些细节上的讲究。

如何才能不动声色地凸显自己身上的潮牌服饰,当代人有当代人的操作,而在以一身梅花牌运动服为潮流的那段往日时光里,就有年轻人会把领子翻着穿,特意把里面的商标露出来。另外,经典款分为中国红和士林蓝两色,虽然红色款更容易抓住当时年轻人的心和目光,但考虑到每套运动服的单价都不低(上世纪80现代一套三四十元),为了能更耐脏、更耐穿,很多人还是会选择购买蓝色款。

可以穿着去工作,也可以穿着去上学,既上得了操场,也进得去菜场,总之,这红蓝两色的运动服在当时几乎是最百搭潮服般的存在。

如今不少年轻人的择业向往是互联网大公司,但在上世纪80年代来说,如果能成为梅花牌运动服的销售员,那也算是金饭碗了。卖货?根本不用愁,全国各地的百货公司都在求货源。由于当时还是计划经济订单配额生产,很多经销点都拿不到足够量的运动服,所以如果谁“路子粗”能跟梅花牌的销售员打好关系、确保货源的话,那就离升职不远了。1984年,该品牌曾在武汉办过一次全国订货会,因为样本达到几百款,所以订货会直接是在租来的体育训练馆里进行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