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公示 公示 静安以体育文化凝聚体教共识 社会培养基地拥有更大梦想
第A14版:青少年体育 2021-03-15
从体育情怀到办训责任

社会培养基地拥有更大梦想

李一平

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评选出了首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共35家单位入选首批名单。作为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未来社会培养基地将发挥重要的角色,为申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寻找新的增量。对于获评的社会培养基地来说,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职责,而对于其中的不少出身于运动员的基地创始人来说,这也是梦想的延续。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推广跆拳道 这家俱乐部卧虎藏龙

“我是一个武术人出身,其实最早我们馆的名字就叫藏龙武道会,是后来才有的藏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藏龙跆拳道。”从习武到开武道会办青少年武术普及,再到后来的推广跆拳道项目,在青浦区藏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理事长王俊心中,始终是一份对于武术的情怀作为源动力,支撑着他不断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但随着开办武道会后,王俊在推广武术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难题:门派繁多,标准难寻,让普及工作遇到了瓶颈。而接触到跆拳道这项与武术同源的运动项目后则让他找到了新的方向。

1995年,王俊率先在安徽开始了青少年跆拳道项目的推广普及。“在初期做武术的时候,家长一方面是对武术的固有概念就是要扎马步、走梅花桩这样吃苦的项目,而且拜师习武的规矩也很多,这是家长不太能接受武术的几个原因。”而跆拳道相较之下,初期的上手难度不高,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方式,也更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让青少年有更多的动力继续练下去。

从武术教学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让王俊更加关注俱乐部的课程改革,如何与时俱进,符合青少年和家长的需求,是藏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核心理念。“像现在我们对于新的学员会首先开展跆拳道精神、礼貌品德的教学,通过意志品质的塑造来作为我们的项目文化。”在藏龙,不少的学员在几节课后就会让家长感到明显的变化,回家会主动向和父母问好,日常行为举止更加礼貌,这都是让家长和学员提升获得感的最好途径,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变化,也会更加乐于送孩子去学习跆拳道。

经历多年的培育,目前青浦区藏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已经有了死个分馆、1100多名的学员,通过与学校合作的模式,还走进了全市19所学校。回归初心,在获得“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的称号后,王俊又有了更高的目标,“未来,希望我们这里能走出更多优秀的跆拳道运动员,为申城的后备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贝斯堡体育俱乐部 “运动员”基因深厚

另一家获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的贝斯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则有着更加深厚的“运动员”基因。“从管理人员到实际参与教学的教练,我们这里大部分都是上海或者其他地区的退役棒球运动员。”作为俱乐部的负责人,马奕自己也是一名出身上海棒球队的退役运动员。

最早开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源自于马奕的一个突发奇想。“退役以后,就觉得挺可惜的,毕竟从事了那么多年的棒球生涯,同时这也是我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想要继续发挥我们的特长,看看能为这个项目做些什么。”经过调查,马奕发现除了留队任教以外,其他的退役队员大多最终和棒球再无交集。“那时候只是想尝试一下,就叫了一些退役以后在等待就业的队员,也是想帮助他们逐渐适应社会生活。”

2016年,贝斯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正式与位于普陀区的上海金洲小学达成合作,通过进校园的方式开始推广棒球运动。当时适逢上海市教委推出体育课改,作为新兴的校园体育项目,棒球在金洲小学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热烈追捧。目前更是已经在多所学校全面普及开来,更多的青少年开始学习棒垒球知识。

获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后,贝斯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下一步的目标则是体教融合发展方面得以更进一步。目前首批贝斯堡的学员已经陆续升上初中,但苦于缺少相应的渠道,不少队员正面临着所在学校无球可打的情况,未来马奕希望贝斯堡能继续更进一步,作为一枚“螺丝钉”,衔接起中小学之间的晋升渠道,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有棒球相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