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女足
海事大学女足
大学校园里,究竟有多少女生爱好踢球?这个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多。
近几年,陆续有不少女足队伍加入到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赛事中来。今年的大学生足球联盟杯赛里,女子超级组共有五支队伍报名,是该组别自成立以来最多的一次;女子校园组中,有新军华东师范大学加入,海事大学更是以黑马身份第一次闯进淘汰赛。
以学校支持为基础,以联盟赛事为依托,校园女足人口以可喜的速度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女孩子不再需要为了踢球去野球场与男孩子为伍,在新生的女足队伍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守护她们的足球梦想。 本版撰稿 实习记者 吴钧雷
招生高标准
复旦女足争做球场学霸
2018年,复旦大学正式开始招收高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和上海大学一起加入到女子超级组的角逐之中。2019年,联盟考虑到两所学校的女足学生招生数并不满足11人,专门在女子超级组内设置了5人制的比赛,希望两支新军尽快加入进来。
面对组内三支曾有过全国赛事,乃至职业赛事经验的老牌劲旅,新军无论是实力还是经验都有明显的差距。但是,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上,复旦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论女足在校内的影响力,也许没有学校比复旦做得更好。
与男足不一样,重视女足培养的高校历来较少。能够在校内举办女足赛事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不仅能举办女足赛事,还能召集近20支队伍参赛的,也许只有复旦一所学校能做得到了。每年复旦都会举办只有女学生能够参与的5人制比赛,高水平运动员、校队队员和普通学生都可自由组队报名,甚至也会吸引一些毕业的校友前来踢球,每次的参赛人数接近100人。
复旦大学女足教练胡军解释了女足赛事有此规模的原因:“为了推广女足运动,我们在每年的体育课程上专门设置了四个女子足球班,每个班24人报名,这样每个年级就有100多个女孩子在踢足球。”在拥有了充足女足人口基数的前提下,女足赛事的影响力逐年提升。“我们希望足球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这其中不能只有男足,也有女足才行。”胡军说道。
良好的女足氛围,为复旦大学开展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奠定了基础。但在招生环节,复旦大学坚持着不一样的理念。
大部分高校在进行高水平运动员招收时,往往只存在“是否是一、二级运动员”与“高考分数线是否超过二本线或二本线的65%”两个标准。要想进入复旦,则要面对三个门槛:除了一级运动员、高考超过二本线外,学生还必须参加并通过单独设立的文化考试才行。
高淘汰率导致的结果是,三年只招收了九名高水平运动员,如今还需要调动两名女足普通校队的队员才能参赛。所以,不理想的比赛成绩是意料之中的。“作为一支刚成立的队伍,三年不算长,成绩不是最重要的。”胡军对此表示。
复旦更注重的是,在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入校后,她们如何能够在足球以外的领域丰满羽翼,为此没有将高水平运动员独立成班,放入同一个专业,而是让她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而这也是复旦绝不放松招生标准的原因:校内的专业课绝不会因为“体育生”的身份而降低要求。她们不仅是球场上的佼佼者,也要做校园里的学霸。
校内联赛“破圈”
海事女足演绎黑马之路
上周四,女子校园组的三轮小组赛全部结束,四个组的前两名闯入淘汰赛。八强名单中,上海海事大学女足无疑扮演着黑马角色,这是她们自建队以来第一次闯入淘汰赛。
海事大学足球历史悠久,氛围浓厚,校内的足球赛事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大多都是男生参与,鲜少有女生的舞台。海事女足的诞生,源自于初任队长顾芸的一次疑问:“咱们学校有没有女足队伍?”得到的回答是:“可以有,只要有人愿意来。”
顾芸向当时的海事足协社长申请,在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女足招募文,大约20人响应了号召,拉开了海事女足的大幕。海事女足于2018年正式在大学生足球联盟联赛中亮相,但在随后的两届赛事中接连折戟小组赛。“当时分组也挺倒霉的,连续两次比赛都是17个队伍报名,会有一个小组多一支队伍,我们总被分到那个组里。”顾芸回忆,海事女足作为一支刚刚成立的新军,训练时间零散,比赛经验也不足,每次比赛球队都能赢下一场球,但很难继续前行了。
对于这支队伍从小组赛出局到现在以黑马身份进入淘汰赛,只需要一个催化剂——2020年海事女足联赛的建立,成为了她们不断壮大的契机。
“疫情让我们迟迟没有归校,其间有不少队员因毕业而退队,人数极度匮乏。”据时任女足队长曹思琪回忆,由于当时队伍只有六个人,无奈缺席了下半年举行的联盟联赛。但她们并没有闲着,想尽办法招募新队员。“女足要想发展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只是几个女孩在球场上踢踢球就了事,我们必须想办法在校内实现破圈。”曹思琪认为,“破圈”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展比赛。
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招新时几个队友拿着大喇叭喊“一百斤、两百斤、三百斤的妹妹统统减到90斤”,用一种夸张的吸睛手法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甚至让校长见状都拍手称赞,走上前与她们合影。随后不久,在海事足协的帮助与校体育部的支持下,女足联赛不仅以5人制的形式成功建立,还吸引了七个学院组成了各自的队伍,甚至有留学生也参与其中。
就这样,女足在校园内成功“破圈”了。一些男生也被吸引来观摩女足比赛,还有人感慨:“第一次看到会踢球的女生。”联赛的举办有着多重意义,不仅在校内踢出了名声,也帮助海事女足成功吸纳了不少踢得好的女生,最终组成了这次冲击联盟杯赛的黑马阵容。
海事女足的主教练朱军凯表示:“我们学校的女足发展历史很短,各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队员们能够从校内的赛事走到大足杯赛这个平台,还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很不容易。”所谓万事开头难,海事女足用三年多的时间在校园内扎下了根,未来也会用那份对足球的热爱浇灌出更绚烂的花朵。
“野女足”转正
华师大女足开启新篇章
华东师范大学女足,是今年大学生足球联盟杯赛女子校园组的唯一新军。她们在首场比赛中4比0大胜,但因后两场的败北,以1胜2负的成绩从小组赛中出局。结果虽然遗憾,但对于一支成立不到一个月的女足球队而言,未来才刚刚开始。
“华师野女足”,是她们为自己起的,略显嘲弄的外号。在华师女足没有成立的日子里,她们只是时常聚在一起踢球的普通姑娘。“华师大的女生虽然比男生多,但是踢足球的女生确实少。”队长地丽努尔说道,“学校里其实举办了5人制和7人制的女足比赛,但最多只能凑齐两支队伍,打一场就结束了。”
回想四年前刚进入华师大,学校并没有女足队伍,她只能通过足球课来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时候连一支队伍都凑不齐,日常踢球只有女生的话很难进行,所以我们只能去跟男生一起,课余时间踢踢野球。”以野球场为起始点,在之后的三年中越来越多的女生被吸引过来,加入其中,“华师野女足”正式成立。她们一起踢球,一起训练,单纯地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
只是,如果没有比赛参与,再多的训练只会显得枯燥乏味。“华师野女足”的姑娘们一直想到更大的世界去看看。在这次大足杯赛报名启动后,全体队员出动,联系团委、体育部等各方领导,在成功获取学校支持后,迅速组建起一支18人的队伍。4月13日,公章敲在报名表上的那一刻,“华师野女足”蜕变为正式的华东师范大学女足队。
“我从大二开始就非常想去校外踢比赛,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在地丽努尔看来,转正对于球队的最大影响在于,她们终于能在正式比赛中踢球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而为了准备这次杯赛,她们加大训练频率,一周三次苦练,尽可能变得强大起来。她们还组织了两场友谊赛,与外校女足切磋。“我们连友谊赛都录像,比赛后一帧一帧地截,寻找自己的问题。”地丽努尔说道。
正式比赛资格让所有队员士气大涨。穿着印有校徽的新队服,坐着学校提供的专车来到联盟杯赛现场,每个人都铆足了劲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第一场比赛,地丽努尔完成了帽子戏法,带领球队获得大胜。只可惜,三轮比赛过后,华师大女足还是因为实力上的差距遗憾淘汰。
但对于这支联赛新军而言,没有时间去遗憾,她们渴望着更多的比赛。第三场比赛负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后,她们就和对手约了日后的友谊赛。“这次带华师大女足来参赛,看到她们这么高兴,确实觉得不枉此行。”华师大女足的主教练张长军说道,“很高兴看到足球成为大学生之间彼此连接的纽带,未来我们也会尽可能将队员对于足球的热爱保持下去。”
散场后,许多队员迟迟没有离开,一起坐在球场外看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地丽努尔说:“来到这里才知道,还有这么多真心热爱足球的女孩子,每一个人都在场上如此的拼搏,这是难能可贵的交流机会。”在大学生足球的这片赛场上,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彼此欣赏、友好竞争、共同成长,是对校园女足发展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