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陈云霞女子双人双桨夺冠
9月19日,第十四届全运会赛艇项目的比赛在陕西省水上运动中心落下帷幕。在本届全运会赛艇项目中,上海市代表团共收获了2金2银的好成绩。申城健儿水上建功的背后,其实是上海赛艇队数十年的薪火相承以及远赴异乡的“团结如家”。
本版图文 特派记者 李一平 发自西安
从条件艰苦到科学训练
赛艇项目源于欧洲,但从中国的赛艇运动发展历程来看,上海又是一切开始的地方。早在1852年,上海的黄浦江上就出现了外国船员组织的赛艇会,自此赛艇运动从上海流传向全国。上海始终将赛艇运动作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在历届全运会上将赛艇列为重点项目。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上,上海赛艇队甚至完成了单届斩获10枚金牌的壮举。
但作为赛艇运动在国内的“开路者”,上海赛艇人也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和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
“最早我们训练的时候,赛艇还是很昂贵的器材,一般我们都是几组队员轮换着用一条艇训练。”现任中国赛艇协会副主席、赛艇队教练、皮划艇队领队李建新,是上海赛艇队上世纪70年代的一批老队员。在他回忆中,那时候没有测功仪,训练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靠举重物、自重训练来提高力量。每次下水训练也不知道自己划得如何,因为没一会儿教练就消失在了视野里……而上海赛艇队甚至没有专用的训练基地,时常往返于各个比较适合训练的河道。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国家的经济条件有了根本上的提高,赛艇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得到了基本保障,后期测功仪的运用则标志着赛艇队真正进入了量化数据的科学训练阶段。
从赛艇队退役后,李建新曾当过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的领导,那段时间里他就已经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在赛艇训练中的作用。后续,他又调往上海市体科所任所长。“我们为赛艇队建立了专门的科研保障团队,将实验室建到了运动队中,把科学训练的观念普及到教练和队员当中去。”也是那段时间,上海赛艇队有了有氧耐力训练的三件“法宝”——血乳酸、测功仪和心率表。
在李建新看来,过去的赛艇教练“万宝全书”,一人需要兼顾多个方面,但如今的赛艇训练更多地则是依靠团队,各方面的人才同心协力来做好队伍软实力的保障。这也是在本次东京奥运会上,张灵、陈云霞所在的四人双桨队伍面对世界顶尖水平,依然能够稳稳获得胜利的条件之一。科学训练,让赛艇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事半功倍。
我们是像候鸟的一家人
“想家了,想马上回家看看妈妈爸爸,陪他们一段时间。”在9月19日夺得全运会赛艇双人双桨项目的金牌后,当记者问到假期最想做的是什么,张灵、陈云霞这两名上海女将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相似的回答。
诚然,和很多其他项目的上海一线队每周都有一到两天的假期相比,上海赛艇队每年见家人的时间都不太多。“由于我们赛艇项目训练场地所限,大多数的基地都在偏僻、郊远的地方,为了天气原因和状态调整,还经常会转场到其他场地训练,一年到头很少时间能回家。”国家赛艇队教练张秀云介绍,如果在国家队,那么一年可能有两周多的假期,如果在地方省市队的话假期相对会多一点,但最多也要一两个月才能放一次假。
每年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往返,李建新笑着自嘲道,“我们赛艇队的教练、队员就像是候鸟一样,到点了就要迁徙了,一直在路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候鸟式”的训练生活,让上海赛艇队成员之间见到彼此的时间比起见到家人的时间更多。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远超普通的教练和队友情。
在全运会赛艇男子四人双桨项目中,上海队斩获了一枚银牌,参赛的四名小伙子王宇洋、沈家恒、许晨翔、陈星榕最大的不过24岁,最小的21岁。自2017年组队,四人训练生活形影不离,就像是亲兄弟一样。21岁的许晨翔是队里的“小老弟”,跟着大哥们拿到了这枚来之不易的银牌,在采访时表现得特别激动。一旁的老大哥们也摸摸许晨翔的头,鼓励他继续努力。正是这种“团结如家”的氛围,让上海队在这个全运周期里又重回巅峰。
但与此同时,李建新作为老赛艇人,也没有喜悦过头。“虽然我们拿到了2金2银的好成绩,但我们也要冷静下来,看到队伍的短板。”除了张灵、陈云霞两名国家队成员所取得的2金1银,其实完全由上海队摘得的奖牌仅有男子四人双桨项目的一枚银牌。新的一轮全运周期即将开始,李建新希望上海赛艇队能继续沉下心来,在青少年后备人才、科学训练方面下苦功,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为中国赛艇输送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