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就在上周前,莱比锡的美国籍主帅马希对德国足球的运营模式进行了一番负面点评。在这位美国人看来,像拜仁慕尼黑这样的俱乐部预算达到比勒费尔德的30倍,比勒费尔德怎么可能在对拜仁时获得公平机会,“以一个美国人对体育的理解看,欧洲足球是不公平的。”
这番评论自然引发了许多德国和欧洲球迷的批评,尤其马希身为莱比锡的主帅,而且其职业教练经历一直与红牛体系有关,以萨尔茨堡和莱比锡为代表的红牛足球体系被不少老派欧洲球迷认为是“规则破坏者”,莱比锡甚至钻了“50+1”法规的漏洞。更多人认为红牛的出现才是真正的不公平,而拜仁、皇马、巴萨、尤文这些拥有深厚底蕴的豪门,早就是欧洲足球的正面代表。
不过马希也有些冤枉。显然他发表这些看法是站在一位美国体育人的角度,而非莱比锡主帅。美国职业体育与欧洲足球的观念冲突由来已久,只是早年井水不犯河水,现如今因为资本、人员等各方面交流密切,而让这种观念对立日益显形。
欧洲足球一直采用鼓励流动的模式,以分级制划分了各俱乐部的“阶层”,又用升降制度制造了阶层之间的流动可能。这样的模式意味着单一阶层之间的竞争极度内卷,既怕落下去,更想升上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期定位和长期目标。比勒费尔德纵然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无缘德甲冠军,但升入德甲是一个可操作目标,而在德甲生存下来则是下一步计划,甚至足球的不可预测性给了比勒费尔德这样的小球队在个别场次里爆冷的机会——比勒费尔德的支持者们会为达成这一连串目标而欢欣鼓舞,不会因为球队无法争冠而沮丧。
而美国职业体育的模式从来都是垄断性质的单一联盟制,联盟圈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用资金分配、球员转会、工资帽等各种方式“均贫富”,尽量保持各参赛队的均衡。在这一模式下,球队更像是联盟的雇员,而在欧洲模式里,联盟只是俱乐部的“共主”。二者之间的差别肉眼可见。
井水与河水的冲突,其实在欧洲超级联赛计划时就被暴露于天下。由美国资本主导的欧超方案,其实就是试图将欧洲顶级俱乐部之间的竞争演变为美国模式。对于这些原本就处于“食物链”最高端的豪门俱乐部,或许是一件看得见利益的好事,但对于整个欧洲足球生态却是致命的打击。美国模式打断了阶层流动的可能,而失去向上通道后的中小俱乐部即使“内卷”也失去了意义,也就令自己所在的阶层躺平等死,进而动摇足球界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