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短讯 魔都体育指导员因“爱”而不凡
第A15版:上海体育 2021-12-06
不同的身份 同样的热爱

魔都体育指导员因“爱”而不凡

李一平

李梅华

申军

董爱珠

他们有的是文体工作者,有的是退休的舞蹈爱好者,有的是非遗的传承人,不同的身份的他们又因相同的事业而奋斗,这群魔都最美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因为对体育的热爱而坚持,为市民带来体育的欢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闪耀着不凡的光芒。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申军——

与体育结缘的“运动迷”

“从小就喜欢体育,就一路走在体育的道路上,现在能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体育就是我的目标。”从小时候开始接触足球,到后来成为“舞狮人”,再到如今成为一名浦东新区康桥镇文化服务中心的文体工作者,申军用一个字概括了自己和体育的故事,那就是“缘”。

年少时,申军是一名足球运动员,也是上海中远汇丽足球俱乐部的队员。后来,离开足球俱乐部的申军又加入了三林龙狮队,成为了一名舞龙舞狮队员。2004年至2013年间,申军还代表国家、上海市,参加过各级别的许多舞龙项目赛事,取得了不少的荣誉。

2016年年底,申军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三次转折——来到浦东新区康桥镇文化服务中心开始从事体育条线工作。日常的工作中,他主要负责组织并开展一系列群众体育赛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科学讲座等,带队参加国家、市级、区级各项目赛事。

从前,他是赛事上的逐风者,在绿茵场上盘带过人,身着龙狮服装辗转腾挪,而如今他更多的则是组织者、管理者的身份,为更多的市民服务,让他们享受体育的快乐。就像是自己活跃在运动场上的时候一样,申军带领着队员们也斩获了颇多荣誉,2017年浦东新区“洋泾杯”中老年太极拳交流赛的一等奖、2019年“康桥杯”上海市象棋公开赛的第一名、2020上海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祝桥杯”上海市第三十二届木兰拳总决赛的一等奖……看到队员获奖的申军甚至比起自己夺得奖项更加感到骄傲。在他的努力下,康桥镇在2020年浦东新区体育评估成绩首次达到全区第一名。

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申军则是延续着自己儿时的梦想。“最早接触的就是足球,对足球也比较有感情。”现在,他每周都会带着一批青少年进行足球项目的训练,就像儿时的启蒙教练一样,帮助他们寻找足球的乐趣。此外,申军现在还爱上了羽毛球,时常会在羽毛球项目上指导市民。

申军说,能将自己喜欢的体育作为终身的事业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以后也会继续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能,继续为市民服务,“一直教到我教不动为止”。

李梅华——

故乡非遗的“传承者”

从区级非遗到市级非遗,从无人问津到校园普及,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莲湘”代表性传承人,李梅华见证了故乡非遗的兴起。2019年,年满退休的李梅华没有选择休息,而是继续活跃在岗位上,让更多人了解、接触自己最喜爱的“打莲湘”。

作为原青村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的体育干部,李梅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接触群众体育工作,是一名拥有三十多年群众体育工作经验的资深社会体育指导员。而接触“打莲湘”,则是源于她从小在青村地区的生活经历。

“小时候就看着大人‘打莲湘’,那时候大多数都是庙会的时候表演,后来到了镇里的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工作,有机会接触到‘打莲湘’这项技能,就决心要将它传承下去。”2010年开始,李梅华就跟着老一辈学习“打莲湘”,并进一步将这项传统非遗进行改编、推广。在李梅华和其他传承人的努力下,2015年“打莲湘”成功纳入了上海市的市级非遗目录。

身为传承人,李梅华创编了“打莲湘”《申韵竹湘》《一声湘莲》《欢乐颂》《跟党走》,通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方式,让这项非遗在奉贤生根发芽。在明德外国语小学、青村小学等学校,“打莲湘”已经成为了校园的体育特色,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了下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她说,看着孩子们像自己小时候一样也喜欢“打莲湘”,她就放心了。“这项非遗肯定会一直传承下去,作为青村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除了传承“打莲湘”非遗外,退休后的李梅华心不退休,她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全民健身的热潮服务中去。广场舞、排舞,民间舞蹈秧歌等群团爱好者中都能发现她的身影,将自己所学所得传授给各业余团队的体育骨干,为他们指导培训健身秧歌、广场舞、“打莲湘”、健身操、排舞等达2000人次。为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健身行列。通过着手组织成立了青村甜源舞蹈队、男神舞蹈队,让乡村居民也有机会参与舞蹈训练,走上更广阔的比赛舞台。

三十多年的群众体育工作生涯,让李梅华和街镇的体育爱好者们成为了好朋友,选择退休后继续坚守岗位,在她看来既是源于热爱,也是一种难以割舍。“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董爱珠——

儿时心愿的“圆梦者”

原以为工作后和儿时的梦想再无瓜葛,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时隔30年又回到了舞蹈的“殿堂”,因为对舞蹈的热爱,董爱珠踏上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这一教就是近20年的时光。

儿时的董爱珠就是一名痴迷舞蹈的爱好者,然而一次受伤让她不得不回归读书、工作的道路。2002年,当时在和平饭店担任财务的她在搬到虹口广中路街道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此接触到了舞蹈。“当时在一个老先生的推荐下,想在把舞蹈捡起来,就去了居委会的活动中心,没想到正好那次老师因故没来,我就和其他来学习舞蹈的学员攀谈了起来,他们得知我会舞蹈,就鼓励我跳跳看。”没想到,董爱珠这么一跳,就收获了学员们的一致认可,索性就成为了老师,开始教居民跳起了舞。

由于担任的是和平饭店的夜间审计工作,董爱珠在白天就有了更多时间参与街道、居委的活动。在她的影响下,街道就成立了一支规模不小的舞蹈队,除了日常的训练外,还会时不时受邀出席活动进行表演。2013年,董爱珠还收到了上海市退休职工老年大学的邀请,开始担任学校的业余教师。

“此前的话,还是我们自娱自乐比较多,但到了2012年,就明显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舞蹈,市民的热情高了许多。”董爱珠回忆,随着政府的有意识引导,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身体健康,广场舞、排舞也开始成为大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正是这时开始,舞蹈队从训练、表演,开始更多地接触大型的比赛。而本身就有不俗编排能力的董爱珠就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2012年,她还应邀编创大型百人旗操《涌动》,并参加了虹口区第一届全民运动会开幕式。

虽然当时因为受伤而没有坚持练习舞蹈,但现在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身份让更多人获益,在董爱珠的心中,这是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圆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