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北京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整理赛道
矫形器、假肢与轮椅维修中心的维修技术人员朱利安·纳普展示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各类工具
在北京冬奥会产生了20枚金牌的云顶滑雪公园,场馆群无障碍经理张毅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同事,细致检查着每一处无障碍通道是否平整顺畅。他们正和这里的数百位工作人员一起,为即将在3月4日开幕的北京冬残奥会进行转换期工作。
云顶滑雪公园将承担残奥单板滑雪这一大项下障碍追逐和坡面回转两个小项的比赛,届时将有8枚金牌在这里产生。
“冬残奥会将有80余名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来这里参赛。”云顶滑雪公园残奥整合经理陈辰说,“我们现在利用转换期正在对比赛场地设施、场馆形象景观进行转换建设工作,同时还为运动员、教练员、媒体记者和观赛观众等群体打造四条无障碍流线,届时将让所有来到云顶的人能全方位感受到一个‘无碍’的冬残奥会。”
来自俄罗斯的罗曼·阿列克谢耶夫斯基正在云顶滑雪公园的坡面回转赛道上,精心修整出一道道冬残奥会赛道特有的“月牙弯”。他和其他五名来自不同国家的赛道专家已经工作了两天。
“针对冬残奥会的比赛要求,需要缩短赛道长度,降低出发的起点位置,降低赛道难度。我们大约还需要三天时间来做调整塑形工作。”他说,“工作是辛苦的,但是想起冬残奥会运动员,就为我们带来了精神力量。”
为保障运动员顺利参赛,云顶场馆群设置了矫形器、假肢与轮椅维修中心。来自德国的维修技术人员朱利安·纳普和几位同事将一起在维修中心提供服务。“因为疫情的原因,北京冬残奥会期间我们可能需要在与运动员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提供服务,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为运动员现场提供最快的服务。”他说。
“无碍”只是起点,云顶滑雪公园的转换期工作处处充满了“有爱”的细节:在比赛出发区为运动员增设了取暖棚和卫生间,让他们可以放心舒适地参赛;增设低位服务台、升降机和无障碍车辆等设施,让前来云顶的人在每一处场所都能感受贴心和顺畅;还为媒体设置了低位护栏采访区,为需要使用轮椅的记者提供无障碍的采访环境。
对于云顶滑雪公园这个地势落差很大的山地场馆来说,为了达到“无感”的无障碍转换工作是种挑战。在这里,数百位工作人员还将在冬残奥会开幕前不断优化转换工作,并由无障碍工作专业人士在一遍遍亲身体验中检查和改善每一处细节。
“我们在空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打造尽可能宽敞的无障碍坡道,对无障碍环境尽可能地优化,我相信届时运动员、技术官员、观众和残奥大家庭的来宾,在云顶场馆都能感受到非常良好的无障碍服务。”陈辰说。
摘自 新华社
北京公交640辆保障车整装待发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即,交通服务转换工作接近尾声。记者从北京公交集团获悉,640辆冬残奥会保障用车整装待发,其中40辆车为“福祉车”,重点服务轮椅乘客及随行人员。
北京公交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640辆冬残奥会保障用车主要承担北京赛区、延庆赛区交通班线保障任务及北京赛区应急运输任务,将为残奥运动员及随行人员,志愿者、工作人员及媒体记者等多个客户群提供服务。北京公交集团预计派出1957人参与服务保障。
北京公交集团科技信息部副经理刘宝来介绍,因北京赛区将举办轮椅冰壶比赛,按照北京冬奥组委要求,北京公交集团特别将40辆车改造为“福祉车”,保障轮椅乘客及随行人员便利出行。
“这40辆车全部来自长期服务北京乘客的低地板无障碍车,保障结束后将尽快回归日常使用,体现出绿色节俭、可持续利用的工作理念。”刘宝来介绍,每辆车经专业改造,可满足六辆轮椅车同时搭乘且互不干扰。车厢还增加扶手、背靠软板、下车门铃等无障碍设施。部分轮椅位按需增设地锚,相当于为轮椅配备独立安全带。此外,车辆还配备车身倾斜功能,让乘客上下车时更加顺畅轻便。
记者了解到,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冬奥会中,北京公交集团派出2388辆车辆和5755名职工,以24小时待命状态圆满完成138条冬奥班线保障任务。服务过程中,巴士车辆运行位置、速度、车内实时和历史视频影像、驾驶员操作状态等600余条动态数据实现秒级采集上传,确保行驶安全。延庆赛区投用的新型氢燃料车在服务前完成每车5000公里磨合任务,驾驶员经专项培训,山地驾车经验丰富。北京冬奥会闭幕前,北京公交集团已收到20多封感谢信。
“北京冬残奥会交通服务保障即将全面启动,我们将延续高标准、高强度工作,为残奥健儿等特殊群体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助力冬残奥盛会圆满举办。”北京公交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细节中彰显 人性化理念
冬奥热情余温犹在,残奥大幕已经拉开。在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小海陀山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场人员正热火朝天地开展冬残奥会转换工作。随处可见的残奥标识、新增的无障碍通道、雪地上铺设的木板和防滑垫……熟悉的地点,熟悉的场景,却在许多细节处做出了调整。这些改变的背后,彰显出人性化的办赛服务理念。
26日下午,小海陀山上刮起阵风。在高山滑雪竞速结束区的兴奋剂检测站门前,工作人员正在用木板加固新搭建的无障碍通道。不远处的赛道终点,一条在雪地上铺就的木板路已经完工,上面还有一层防滑垫,行走其上十分平稳。
“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让运动员在赛时能够无障碍地通行。事实上,从运动员到达冬残奥村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希望为他们创造一个无论在任何场景中都能顺畅行动的环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残奥整合经理刘杰说,“这涉及我们办赛的一个重要理念——人性化。我们希望尽量不要借助人抬等外力帮助残疾人运动员行动,而是努力形成一个包容性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通行,这体现了平等与尊重。”
在运动员休息室的就餐区域,摆放着一台饮料柜,与通常同种饮料放在一排的摆放方式不同,这个饮料柜的每一层都摆着各种不同的饮品,初看似乎有些杂乱,细想却能理解其用心。刘杰解释说:“这样包括坐轮椅的人在内,大家都能在适合自己高度的位置取到想要的饮料。”
类似的人性化设计还有很多。据刘杰介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坚持两个奥运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共设置永久、临时无障碍坡道11个,无障碍电梯23部,无障碍卫生间33个。北京冬残奥会期间,他们将为坐姿运动员提供专用设施,在竞速赛道设置总长度980米的拖牵,在竞技结束区设置一条长度115米、净宽1.2米的魔毯,方便坐姿运动员在休息室、赛道和训练道之间连接移动。
荷兰残疾人高山滑雪队教练谈冬残奥会——
北京的设施是最好的
虽然来到中国还不到两天,但参加过索契、平昌冬残奥会的荷兰残疾人高山滑雪队教练员尼基,已然对延庆冬残奥村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硬件设施印象深刻。
“这里的硬件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都是我所参加过的冬残奥会中最出色的!”尼基对新华社记者说。
记者是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换乘缆车时见到尼基的,当时他正准备离开竞速区的结束区,去竞技区那边看看。“虽然我还没上山,但就目前我的体验来说,一切设施都非常出色。看来中国的组织者为承办冬残奥会做了非常充分且出色的准备工作。”尼基说。
延庆冬残奥村已于25日正式开村。26日中午记者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看到,挪威、瑞典、荷兰以及中国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已经前去踩场或者训练。
“我们在本赛季的世界杯中表现不俗,我们来到这儿的目标是赢得一枚金牌。如果最后连一枚奖牌也拿不到的话,那么我会带着失望回家。”尼基表示。
荷兰残疾人高山滑雪队一行于25日入驻延庆冬残奥村。尼基坦言,村里无论是卧室还是会议室都很大,还有针对轮椅运动员专门设计的床。“冬残奥村里的很多设施使用起来都非常便捷,我昨晚甚至没有感到明显的时差,睡眠质量非常好。”尼基说。
“我很喜欢冬残奥村的食物,而且我还尝试了中国的调料!”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