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演绎生命精彩  绽放人性光辉
第A11版:冬残奥 2022-03-07

演绎生命精彩 绽放人性光辉

中国代表团入场

李端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中,将冬残奥会火炬缓缓插入主火炬台内

3月4日晚,绚烂的烟花点亮国家体育场“鸟巢”上空,“双奥之城”北京迎来又一个历史性时刻。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隆重开幕,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残奥盛会将为世界残奥运动和全球残疾人事业发展开启新的春天。

共赴冬残奥之约,是六年多筹办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的生动写照。从《“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为保障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发展作出系统安排,到《“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公共场所普遍可见可触可使用的坡道、盲文、无障碍卫生间,到北京冬残奥会的无障碍设施和无障碍服务得到广泛认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犹如一把标尺,标注着发展的温度,见证着时代的进步。

北京冬残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追逐梦想的体育盛会,也是全世界残疾人交流共享的广阔舞台。本届冬残奥会上,中外冰雪运动员将参加6个大项、78个小项的角逐,在冬奥赛场书写运动传奇,掀开冬残奥会历史上新的一页。通过冬残奥会的举办,有助于更多残疾人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之下,通过运动康复更好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奉献社会,能够互相鼓励、彼此温暖、共同成长。北京冬残奥会不仅是残疾人运动员的盛会,更是全球残疾人的盛会。赛场上,有自强不息、突破极限的忘我拼搏;赛场外,更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精彩人生的期待。“通过残奥运动,构建包容性世界”——这是北京冬残奥会的美好愿景,更是全世界的共同期盼。残疾人目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体育运动旨在消除对这一群体的歧视,共同迈向平等相处、残健融合的美好明天。

更团结的世界,更光明的未来。北京冬残奥会选择了九处地点采集“九天之火”,每一处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展现璀璨中华文明和多元人类文明的同时,“九天之火”汇聚而成的希望之光,以中国式浪漫寄托了对世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象征团结、友谊、共融的“同心圆”概念贯穿始终,蕴含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理念的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引人注目,都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严峻、经济复苏充满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时刻,北京冬残奥会再次彰显了人类对于“更团结”的渴望和“一起向未来”的信念。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冰雪之约、再谱新篇,以“勇气、决心、激励、平等”为核心的残奥运动价值观将得到进一步弘扬。我们相信,北京冬残奥会将成为全人类演绎生命精彩、绽放人性光辉的坚实舞台,奏响全世界共同守望相助、携手一路前行的和谐乐章。

点火时所有人都紧张了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5日在发布会上表示,在视障运动员李端点燃主火炬的环节,他们所有人都激动了,也紧张了。

4日晚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曾斩获四枚残奥会金牌的李端接过最后一棒火炬,走上主火炬台。他的手抚过一片片刻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称的“雪花”,经过几番摸索之后,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中将冬残奥会火炬缓缓插入主火炬台内。

沈晨说,开幕式最精彩的一幕就是由盲人来完成点火,“其实我们在创意初期就已经考虑到这个设想,我们心里都很清楚,这个设计的风险比较大,但是经过入场以后的训练,还是有一定把握。”

他表示,点火过程真正表现了创意所设想的,残疾人自我突破阻碍,最后绽放生命的感觉。“在那一瞬间全场为之屏住呼吸,大家一起欢呼鼓励他,我觉得最后点亮的那一瞬间,就是我们开幕式名称《生命的绽放》(的体现)。当天晚上所有人真的激动和紧张了,也为他骄傲,他真正完成了一个壮举。”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演职人员约三分之一是残疾人,沈晨称他们为‘残疾人朋友’,“我为什么会称他们为‘残疾人朋友’,而不是‘残疾人演员’?这是因为在整个排演过程中,他们深深地触动了我。他们都是来自各个行业的人,把最美的状态体现在了现场。开幕式有很多精彩的瞬间,当然大家最为关注的是我们在台前的表现,其实在准备和排演过程中也有非常多的感动。”

“2月22日的现场排练到了深夜,由于时间比较紧,我们希望争分夺秒把效果完成得更好。其中有一个国际残奥委会会徽展示的过程,演员中有老人和小孩。我们虽然提出让他们休息一下,但是每当指令发出,需要再联排一次时,灯光打亮的那一瞬间,他们都会出现在舞台中央,那一瞬间,我的眼眶是湿润的。”沈晨说。

总导演张艺谋表示,主火炬点燃的时间大大超出排练预期,所有人都非常紧张,一度担心火炬手李端出现方向感偏差而失误。当主火炬在全场齐声“加油”中成功点燃,所有人无不为之感动。心中有光,便有希望!加油!

盲人点火,肯定会有困难,但只要你坚持不懈,把困难挺过去,没有咱中国人,包括咱中国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做不成的事! ——李端

点燃“微火”,照亮世界

——访视障主火炬手李端

4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曾斩获四枚残奥会金牌的视障运动员李端接过最后一棒火炬,走上主火炬台。他的手抚过一片片刻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称的“雪花”,经过几番摸索之后,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中,将冬残奥会火炬缓缓插入主火炬台内。

“当烛火对进孔眼的那一瞬间,大家会感受到他其实是在触摸世界、认知世界。而当火焰燃烧的那一瞬间,仿佛他是在用内心燃烧着整个天地,点亮了整个天地。”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说。

李端曾是篮球运动员,18岁时,他在备战CBA新赛季时意外失明。此后,在机缘巧合中,李端再次踏上竞技场,以运动员身份为中国夺得多块残奥会奖牌,用实力证明了在黑暗中也能奔向辉煌。而在此次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李端又举起火炬,缓缓插入主火炬台内,照亮更广阔的世界。

沈晨说,与冬奥会一样,冬残奥会的主火炬台依旧是“大雪花”,也依旧采取了“微火”理念。但是,与历届残奥会点火仪式都不同的是,本次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大胆地选择了视障火炬手点燃主火炬。“因为点火的瞬间必须要确保安全,刚好冬奥的“雪花”微火装置就为视力障碍者点火提供了一个空间,对视力的限制小了,也降低了风险。”沈晨说。

这样的点火形式让李端能够更加“独立”地完成点火,不需要其他帮助。李端认为,这体现了“残健共融”的意义,通过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将更多仪式、表演完全交由残疾人完成,给予残疾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传达出残疾人的自信以及融入社会的态度。

1978年出生的李端自幼参加篮球训练,曾入选国家男篮少年队与王治郅成为队友,并两次入选国家青年男篮。18岁发生意外后,李端开始学习盲文和盲人按摩。得益于良好的运动基础,两年后李端入选辽宁残疾人运动队,主攻跳远。让许多人震惊的是,李端之后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共夺得四枚金牌。

谈及执行这份光荣任务的体会时,李端说,接过最后一棒火炬,不仅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所有残疾人运动员,所以要把最后一棒火炬的任务完成,让更多人看见中国8500万残疾人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的精神。

虽然双目失明无光感,但李端表示自己对完成此次任务充满信心。一方面,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导演组、技术人员、后勤等都做了充足准备,确保安全;另一方面,李端自己也进行了反复练习。“就像我当时练跳远一样,我必须要跑得直,而且步子要准。否则步子大了容易犯规,步子小了跳不进沙坑。这次我也用心感受了火炬的插口,然后反复练习。”李端说。

将火炬插入主火炬台后,李端后退几步,“注视”着主火炬台缓缓升到“鸟巢”上空,在绚烂的礼花中熠熠生辉。虽然看不见火炬,也看不见礼花,“但我能感受到火炬的温暖,更能感受到全社会关爱残疾人的暖意”。摘自 新华社、央视新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