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点燃圣火的他 曾是CBA新秀
第A08版:冬残奥 2022-03-09

点燃圣火的他 曾是CBA新秀

薛思佳

时隔14年重返鸟巢,李端的身份从2008北京夏残奥会跳远冠军变成了2022北京冬残奥火炬手。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中,作为视障运动员的他经过几番摸索之后,将火炬稳稳地嵌入由一片片刻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称的“雪花”组成的主火炬台内,一时间让人为之动容不已。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薛思佳

“失去了光明,但灵魂不能坠入黑暗;看不见道路,但脚步不能停滞不前;战士可以受伤,但受伤的战士仍然是战士;军人可以倒下,但军人的意志不能被打垮。”

“大郅扣篮扣不过我,你知道不?”

出生于1978年的李端,成长在一个篮球家庭,她的母亲龙雅馥曾经是吉林女篮的主力。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李端5岁开始练习篮球。在他8岁的时候,吉林省长春市少年业余体校篮球希望班招生,李端因为符合父母身高相加超过3米6的规定,顺理成章地被录取,当时一同被录取的还包括日后入选中国男篮的莫科。

凭借着不错的天赋以及训练上的刻苦勤奋,李端在1990年被沈阳部队的篮球教练魏刚一眼相中,“李端对篮球的悟性很高,传球不错,控球特别好。”据魏刚回忆,当时的李端与同龄人相比,在身高方面并不算出众,通过骨龄测试,得知他未来可以超过1米9时,当即决定招他入队。

在进入沈阳部队之后,李端在篮球道路上的发展非常顺利,一路从国家少年队到国家青年队,从沈阳部队的二队到一队,“沈阳部队想培养一个高个后卫,所以他们很看重李端。”李端的母亲龙雅馥介绍道。作为国家青年队的主力后卫,他的队友包括王治郅、李可、陈可、遇俊锴等一众日后在中国篮坛名声大噪的球员。值得一提的是,在1993年全国青年篮球赛的扣篮大赛中,年仅15岁的李端凭借着一招自抛自扣获得冠军,“大郅扣篮扣不过我,你知道不?他大个子跳起来不好看。”与此同时,他的篮球偶像乔丹正在大洋彼岸开辟属于自己的王朝,“我的位置和球衣号码都是和乔丹一样的,他是我的偶像。”

1995年,全国甲A联赛成型,17岁的李端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自己的首个甲A赛季,李端场均可以获得10分以上,如此出众的表现,也让他在赛季结束之后获得了八一男篮抛来的橄榄枝,“八一队当时已经同意接受李端,就差办手续了。”令人扼腕的是,一场意外让他永远失去了光明。在挪动一只过期的灭火器时,突如其来的爆炸让他的篮球生命也就此停留在了1996年的那个秋天。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记得李端的老球迷表示,如果不是因为这场意外,八一王朝乃至国家队都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心中有光,点亮前路

作为中国残疾运动员的代表,43岁的李端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前十天左右,收到了北京冬奥组委的邀请,接受点燃主火炬台的任务和职责,“我不只是代表我自己,而是代表所有的运动员和残疾运动员,我要把这些运动员和全国8500万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出来,我特别激动,也特别有信心。”

让一位全盲运动员点燃火炬,是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组的一次大胆尝试,“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了解的残奥会和冬残奥会中,还没有过盲人点火的先例。”开幕式导演沈晨说道,“当烛火对进孔眼的那一瞬间,大家会感受到他其实是在触摸世界、认知世界。而当火焰燃烧的那一瞬间,仿佛他是在用内心燃烧着整个天地,点亮了整个天地。”

为了完成点燃主火炬台的任务,李端进行了连续五天的练习,“就像我当时练跳远一样,我必须要跑得直,而且步子要准。否则步子大了容易犯规,步子小了跳不进沙坑。这次我也用心感受了火炬的插口,然后反复练习。”时隔14年重返鸟巢,李端坦言自己的心境与当年参加比赛别无两样,“点火炬就跟比赛一样,尽管之前几天训练都做过,但到了现场,那还是不一样的。我看不见火炬,但是我要把最后一棒火炬插好、点燃,让更多的人看见我们,看见我们残疾人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的这种精神。”

经过一分钟的尝试和摸索,李端顺利地点燃了主火炬台,这一刻,全场掌声雷动,“当我在高台上,反复找不准主火炬对接角度时,心里也有点着急。这时候,从我左边观众席上,突然传来一声‘加油’,就像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终于听到清脆的‘咔嗒’一声时,我特别激动,心里知道这项任务我成功完成了!”李端说道,“在我点燃火炬的时候,全世界都看见我们这些残疾人确实有不容易、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但是我们会坚持、会努力,看到我们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风采。”

谈到北京冬残奥会,李端开心地说道:“我代表所有运动员和残疾运动员点燃北京冬残奥会的主火炬,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希望冬残奥会的运动员们向冬奥会的运动员学习,学习他们拼搏不服输的精神,发扬我们残疾运动员自强不息的精神。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在赛场上充分地展示自我。”

在将手中火炬插入主火炬台后,李端向后退了几步,“注视”着主火炬台缓缓升到鸟巢上空,在绚烂的礼花中熠熠生辉。虽然看不见火炬,也看不见礼花,但李端说道:“我能感受到火炬的温暖,更能感受到全社会关爱残疾人的暖意。”

“好处是眼不见心不烦”

前景光明的篮球生涯戛然而止,并没有打垮李端。在沈阳部队训练时留下的军人痕迹,让他在失明的打击中站了起来,“失去了光明,但灵魂不能坠入黑暗;看不见道路,但脚步不能停滞不前;战士可以受伤,但受伤的战士仍然是战士;军人可以倒下,但军人的意志不能被打垮。”自强不息的信念,让李端就此开启了新的一段人生。

在部队的安排下,李端起初在盲校学习盲文和按摩,学成之后可以在体工队的医疗所做按摩师。得益于良好的运动基础,他在1998年被辽宁省残疾运动队选中,再次踏上了体育之路。对于李端这样的全盲运动员而言,跳远和三级跳远首先要攻破的是心理障碍,要敢于在黑暗中加速跑,克服这种恐惧感,“最开始的时候不敢跑,我总觉得前面是万丈深渊,就像有绳子在后面拽着自己一样。”对于全盲运动员而言,训练中出现受伤是很正常的事情,李端亦是如此,但不同于其他运动员的是,他从来没有因此而选择退缩,“教练跟我说,只要相信有他在,就不会受伤。我索性放开了,相信我的教练,成绩也越来越好。”

2000年,悉尼残奥会,李端收获了一银一铜。虽然登上领奖台,让五星红旗升起,但无法听到国歌奏响,总让他的心里留有遗憾。经过又一个四年的苦练,李端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夺得了跳远和三级跳远的冠军,“眼睛看不见的好处是眼不见心不烦,我只跟皮尺比,跳出我自己平时的训练水平。”站在残奥会的最高领奖台上,如愿以偿的李端痛痛快快地唱了两遍《义勇军进行曲》,虽然看不到国旗升起,但是他让国歌响彻整个奥林匹克的赛场。

北京残奥会献上军礼:我的心中就两种颜色

“绿色代表军装,红色代表国旗”

2008年9月12日,北京残奥会,李端在男子三级跳远F11级决赛中以13.71米的成绩夺冠,打破了保持10年之久的世界纪录。

在比赛结束之后,成为全场焦点的李端身披五星红旗,做了一个立正的动作,随后就是一个标准的军礼,“我心中的就两种颜色,绿色代表军装,是我们的本色;红色代表国旗,那属于母亲。”李端说道,“从我当兵的第一天开始,我们政委就告诉我,我首先是个军人,其次才是运动员。我一直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你是否记得12年前的昨天?”面对这个残酷的问题,李端并没有选择回避,“我当然记得12年前的9月11日,是我走进黑暗的一天。‘12’这个数字,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轮回。我已经过了一个轮回,现在是该好运来的时候了。”虽然告别了篮球赛场,但在另一个赛场完成“飞翔”的李端已然完成了对偶像乔丹最好的致敬,“最后打破纪录的感觉甭提有多好了,就像是乔丹在最后一秒投中压哨,带领公牛队反超一分的感觉。当时和9万名观众高唱国歌,我真的特别自豪。”

从2000年到2012年,李端参加了四届残奥会,共夺得四块金牌。在一次次的蓄力、起跳、落地中,李端为祖国夺得了沉甸甸的荣誉。跳远时,李端需要起跳十二步,且必须在直线上,每天都在不断重复练习。一步、两步、三步……十二步,然后奋力向前方一跃——在一片黑暗中,每一跃都为他的生命撑起了一个美丽的高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