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体育局群体处负责人、党员桂劲松汇总居民团购需求,成为“金牌团长”
上海被按下了“慢行键”,但这座城市的人没有被按下“停止键”。上海体育人在抗疫战斗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无私守护着我们的家园。他们坚守自己的阵地、固守身后的防线,启动了与疫情赛跑的“加速钮”。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下沉一线 逆行向前
如今在上海的马路上、社区里、楼道间,到处都回荡着“下楼做核酸”“开门领物资”的声音,到处都是“大白”“小蓝”“红马甲”奔波的身影,家住在杨浦区的市体育局群体处负责人、党员桂劲松便是其中之一。他第一时间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送物资、讲政策、做宣传、忙协调,身着防护服不知疲惫地往返于各居民楼之间。
面对“买菜难”问题,他勇挑重担,通过联系杨浦区商务委及相关企业,挑选高品质的供应商,汇总各户团购需求,在最短时间内将物资安全送到,成为社区的“金牌团长”。近日,桂劲松又根据上级要求赶往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继续开展社区抗疫工作。
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党员王一雄向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提交了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几点建议,被有关部门留作参考,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智慧力量。群体处党员张彦之积极与各区体育局、社区体育协会等取得联系,发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直播或者录制居家健身视频,并通过各大新闻媒体向市民定期推送,引导市民居家锻炼。
各区携手 守卫社区
除了上海市体育局外,各区体育局的群体人同样奋斗在一线,携手共进,守卫社区。
陈申是徐汇区体育局志愿者领队,也是长桥街道志愿者队伍的“指挥员”之一。防疫工作中的不确定性成为困扰她的最大难题,调整的指令经常发生在深夜,她便不辞辛劳地一一做好对接,等任务安排好往往已是第二天凌晨。为了一早能到岗,她索性睡在街道办公室的沙发上,一连就是好几天。“把组织交办的任务完成好,把志愿队伍带好。”她是这么想,更是这么做的。
普陀区体育局党员王海华接令出任了社区的志愿者组长一职,他第一时间联系所有向社区报到的党员,根据志愿者的信息和特长进行分组,同时将辖区内2个小区分为6个块面,确保所有信息实时共享、互通。
来自黄浦区体育事业发展指导中心的党员战旗主动报名参加了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流调工作,对区域内大筛查出来的异常情况做好数据流调,确保防控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得到落实。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行动
上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很多是来自各街镇基层的社区工作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社区工作者则是疫情防控的先遣队,也是防疫工作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力量。
疫情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们是无所畏惧的“逆行者”,他们义无反顾地坚守在一线,放弃双休,夜以继日,任劳任怨,协助做好核酸检测工作,帮助封闭小区登记核对居民信息,参与小区每日防疫消毒,为小区业主送生活物资并积极做好防疫宣传等。工作内容繁多,但他们毫无怨言,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为社区的家家户户送上了防疫的“保护伞”。
普陀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陈宇也是一名社区志愿者,每日上门为居民发放抗原试剂,协助完成抗原检测;帮助居民运送物资,积极沟通居民生活问题。工作中有时虽会遇到居民的埋怨、误解,但陈宇和伙伴们依旧阳光前行。
松江区则是第一时间成立了区体育局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团队,张恩耀、宋煜辉、李欢、浦骏、秦杨、赵西方6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加入,并迅速前往支援九里亭。在志愿服务期间,指导员们不分昼夜,不畏艰险,不惧劳累,在社区、楼宇、工地等防疫一线,为保障社区居民正常生活,搬运生活物资达22.5吨,用实际行动践初心、担使命、争先锋、做表率。
疫情之下,还有更多的体育人投身抗疫一线。抗疫工作还在继续,疫情防控刻不容缓。上海体育人正在用自身行动诠释着:“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体育人的身影;哪里吃紧,哪里就有体育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