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高境镇某小区内,当“核酸组”的志愿者一齐穿上“95申花”定制版防护服时,14双面罩下的眼睛都有些湿润了。相关视频在网上引起热烈反响,网友感叹梦回1995年,那些球衣号码的原主人留下点赞痕迹。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丁梦婕
刘昌隆是这支“申花队”中的一员,也是这套防护服的手绘创作者。有人调侃他们,“哪个小区的中年人如此优秀?”他对此哈哈大笑,“狡辩”自己应该是“中年少年”。无论是老去这件事,还是身为志愿者的辛苦,抑或是事业的变故,刘昌隆都能坦然处之。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治愈着自己,也影响着身边的人们。
复刻“迎难而上”
的城市精神
我叫刘昌隆,是“80后”,从事餐饮行业。我们小区封控至今有一个多月了,我参与了志愿者的工作,基本上每天早出晚归,比上班都忙。可能因为关在家里的居民比我们这些志愿者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少,我发现他们的心情更加沉重。每次居民下楼做核酸检测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抱怨声。我大学里学的是设计,所以灵机一动,想着通过有创意的方式传递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一开始我在防护服上画的是简单的表情包,不是很正式,但反响不错,大家都觉得很诙谐。我还写了“上海必胜、核酸全阴”这样的字,参与核酸采样现场工作的志愿者们衣服上都有,大家那天都挺开心的。生活虽然沉闷,但这算得上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很多居民也觉得很好玩,纷纷拍下来发到了网上。
那次引发了我从一开始带有玩笑性质的创作到后来认真起来的正规化创作。前两期我画了黑猫警长、葫芦娃,都是我们从小看的、来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知名动画片。而且我把动画片里正面、反面的角色都捏到了一起,有蛇精、蝎子精,包括一只耳、食猴鹰,都不再为非作歹,而是同仇敌忾、参与抗疫。大家排队做核酸检测的时候,这样的图案尤其能给孩子们带去欢乐。
有一天,我们“核酸组”讨论起下一期画什么,我当时希望不单单是画作,更需要传递给居民一些心声,也就是我们此刻最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我想,没有什么比“95申花”和那件白色队服更能够振奋人心的了。疫情当下,大家都挺难的,但我们这群人是充满正能量的,就和那批1995年的老申花球员一样,不惧困难,迎难而上。
那天值班结束后,我就开始画了,本来准备就画个五六件的,画画范志毅、谢晖、成耀东这些当时有代表性的球员,但是画着画着,陆续收到很多志愿者的私信,他们都提出给他们画申花球员的请求。我想,那就凑一个队吧,顺势把徐指导也画上去了。
很巧的是,小区里的申花球迷志愿者之前从未表露过身份,却几乎在同一时间全部出现了。大家对于“95申花”都有着很深的情结,对于这种形式群情激昂。还有一个没出现在视频里的志愿者,我给他画了个11号李晓。当时也是他先给我发了私信,最开始问的是可不可以给他画个机器猫,因为老婆和孩子喜欢。我说,明天的主题不是机器猫,但我可以邀请你加入我们的申花战队。他听到“申花”两个字一下子就很激动地说自己可是申花死忠。我说那就好,号码就随便给你了,可以在号码边上给你加个机器猫。
我自己穿的是10号刘军。本来我准备穿的是我最喜欢的范大将军,后来有个老大哥要我把范志毅让给他,毕竟他比我年长,我就把5号让给他了。在我心里面,1995那代申花是最特别的存在,那批球员不是为钱而踢球,是真正的热爱,为共同的目标去拼搏。后来的申花队,我也有关注,虽然成绩不好,但是老申花迎难而上的精神一直在传承。
申花就是上海的一张名片,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体现。疫情期间,当大家看到申花元素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申花球迷,很多居民都为此点赞。作为上海市民,大家心里面都是非常认可申花的,始终有一种荣誉感。
定制“核酸路线”
居委含泪感谢
我们发布这个视频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要带来多大的影响,初衷是汇报志愿者的工作,记录小区居民的生活状态。
我们主要在医生来小区核酸采样的时候才穿上手绘版的防护服,作为“核酸组”帮助医生分发采样管、维持队伍的秩序。我们要做好居民排队路线的设计,工作细致到还会考虑居民心情,从而设计出几条不同的路线,有时候让他们由北向南走,有时候由南向北走。有居民会问,为什么不是固定的路线?我们就调侃,这是今天为你们规划的长白山旅游团路线,所以往北走;明天是海南岛路线,所以往南走,让你们探索新的路线换一换心情。大多数居民都看到了我们的用心,周边小区都很羡慕。来我们小区的医生也说,每次来这里都很开心,称赞我们是他们来到上海抗疫后见到的志愿者“天花板”。有些不敢当,但是我们的工作真的很细致,而且都是自发的,也算是为小区和上海的抗疫付出了绵薄的力量。
我人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当过兵,但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交代,抗疫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我看到小区从“封控区”降为“管控区”以后,孩子们可以暂时在楼下奔跑,大家暂时安居了,脸上有笑容了,我感觉当初选择做志愿者的决定非常正确。
我们也特别能够理解基层工作者了。我们的居委书记加上块长总共才三个人,负责整个小区将近3000多户居民。他们就算不吃不喝24小时工作也不可能忙得过来,所以志愿者都很愿意配合和付出。居委书记和块长有一次含着泪对我们讲“幸亏有你们”。
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但疫情之前,我们一栋楼上上下下十几层包括对门之间见了面都是不会打招呼的。让我欣慰的是,现在我们就算戴着口罩都能一眼认出彼此。虽然疫情把大家都关在了家里,但一部分人的心灵被拉得越来越近了。
帮助老人不避嫌
支持儿子踢球
以前为了避嫌,我并不乐意分享自己餐饮方面的资源,以免因为品质问题惹事生非。但这次我们楼里有老人抢不到菜的时候,我就愿意站出来分享资源,联系了一些供应商给老人提供物资,他们拿到这些东西很开心,我内心也很满足。工作的餐饮店刚关门的时候,我很焦虑,但隔离在家后慢慢豁达了。我愿意走出去做些有意义的事,并没有把餐厅倒闭这件事特别放在心上。每一代人都会有不同的经历,等到这个山头翻过去了,再回望这段时光也许会是一种不一样的精彩,是无法复刻的。相信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总归会过去。大不了从头来过,再重新创业。
我们每天也会遇到不少怨天尤人的居民,从内心来说,我们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正能量一点,目光放远一点。心小了,事情就大了;如果心大了,事情就小了。我太太也疑惑我这段时间怎么没心没肺的,我觉得没什么不好的,说明我心宽了,事情就变得很小。
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我最感动的不是来自居民的谢谢,而是当我像从汗蒸房里出来一样回到家,已经精疲力尽的时候,6岁的儿子看到我脸上都是口罩、面罩箍出来的印子,对我说“爸爸辛苦了”。他和他妈妈说过,自己以后也要像爸爸一样,为小区居民服务,这句话特别触动我。
这次的照片和视频据说也被很多老申花球员看到了,因为我的朋友圈被刘大祥(原申花球员)教练看到了,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儿子是他学生,在他那边踢球。这些照片可能也对刘教练有所触动,引起了共鸣。
我很赞成男孩子进行足球运动,一定会让儿子坚持踢球,踢球这件事和我们现在大人所面临的生活状态是一模一样的。我和基层的足球教练聊天的时候,他们都再三问我确定要让孩子走这条路吗?我没有想过百分之百让儿子去走职业化路线,但是男孩子至少要强身健体、参与团队运动。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是一个懂得团队配合且无私的人。
孩子外公和爷爷看到他在球场上摔跤了心疼,我让他们别扶,每个孩子都有必须面临的坎,摔倒了就自己爬起来,必须让他自己去走这条路,就跟我们如今一样。我爸最近三天两头关心我吃饭了吗?志愿者工作怎么样?他也心疼我,但我告诉他,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