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谢晖口误? 也许是表达一种倔强 因为有瑕疵 所以不满意 如此U23,大可不必 一天丢6分,大连“人”气吞声
第A06版:中超 2022-07-08

如此U23,大可不必

李梦

文/李梦

“U23球员使用违规”的争议终于告一段落,大连人还是没躲过这一“劫”。足协判定大连人“违规换人,视为弃赛”,也让已经有五年历史的“U23政策”再度引发舆情,而这个政策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争议。

早在2017赛季,中国足协为了“给23岁以下年轻球员搭建一个比较好的舞台,创造更多的比赛时间”,推出了“要求各中超俱乐部在每场比赛中必须在首发球员中包括一名23岁以下球员”的硬性规定。而这个政策明显是在考虑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没过多久,“机智”的中超俱乐部就想出了应对方法,即出现了一些球队在开场二十几秒或者1分钟左右就将U23球员换下的“名场面”。

从过程来看,年轻球员出场的总时间增加了,但仅仅是“数字游戏”,一些年轻球员除了能“露露脸”,甚至连皮球还没摸到就下场了,对其踢正式比赛的信心也是一种打击;从效果来看,政策颁布实行的第一年,在对年轻球员的提高和帮助方面收效甚微,几乎没有能凭借这段时间的表现赢得主力位置的球员。

到了2018赛季,中国足协补上了“漏洞”,规定一支球队在比赛中上几名外援,就要上几名U23球员。而与足协斗智斗勇的中超各队又想出了“奇招”——开场一两分钟,用外援换下U23球员,比赛快结束时再换上两名U23球员。对于这样的规定,真是苦了一帮教练员,为了弥补球队年轻球员实力不足的短板而绞尽脑汁,本来一场比赛换人名额只有三个,在场上局势发生变化时该怎么调整?完全没有换人名额。一些外教直接“上头”,可能当了一辈子教练都没有遇到这样的事。

2019赛季,足协终于想到了“终极大招”,即规定“在每场中超比赛中,场上的U23球员必须不少于一名”,这项规定也一直沿用至今,而大连人这次被判“弃权”,就是在这个规定上栽了跟头。

虽说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但在是否执行规则的底线上却是“灵活”的。如果严格执行相关规则,广州城等一些球队可能都不会出现在中超联赛中,而在2013赛季,大连人队的前身大连阿尔滨队在一场与某支南方球队的中超联赛中,出现了和这次极为相似的场景。当时,同样由于第四官员在换人过程中的失误,导致对手在一段时间内以12打11,但那时,大连阿尔滨的上诉却被认定“没有影响到比赛的最终结果,维持比赛原有比分”。同样的标准,两种不同的结果,受伤的却总是大连人,大局为重,大连人队也只能忍了。

短短的47秒,大连人到手的3分“飞”走了。当下,先不讨论大连人是否在这47秒中获利,也不讨论这次判罚是否“双标”。单论这次广州城的上诉成功,明面上看是“维护了规则的权威性、公平性”,但实际上是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一些球队每场都盯着对方的U23球员“下手”,理论上至多三张红牌,就可以让一些年轻球员板凳厚度不足或者换人名额不够的球队“弃赛”,从而换来3分,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今年已经是“U23球员政策”的第五年了,也就是说,这个政策的获益者是1994年之后出生的球员。在如今中超的比赛中,这个年龄段的球员真正“留得住”的主力并不多,能留洋的一个也没有,为国家队输送人才更是谈不上。如果不是一些俱乐部因出现资金问题而放弃外援、放走主力,像张威这样的年轻球员或许将被“雪藏”更久,甚至埋没。

现在,留洋成为中国足球新的“热搜”,如果以后为了鼓励俱乐部放球员走出去,出现诸如“留洋球员与外援引进或出场挂钩”的相关规定,想必也不会奇怪。规则的初衷是好的,但也拦不住一些俱乐部想出更多的“绝招”来化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一直存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