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酷暑,夏训“热”练显身手;强体能,健儿比“武”竞风流。7月28日,2022年上海市体育局夏训体能大比武暨庆祝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成立70周年体能大赛在崇明体育训练基地进行。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丁荣
狠抓体能“入场券”比拼中提升精气神
本次夏训体能大比武设个人赛及团队赛,其中个人赛分为男子组、女子组,包含速度灵敏三项赛、下肢耐力三项赛、个人全能三项赛;团队赛(混合团体),由跳绳双飞、俯身+跳箱组合、推拉雪橇、药球抛接、4×400米接力等五个项目组成。各支运动队通过层层选拔派出了“最佳阵容”,共有155名运动员突出重围参加比赛。
本次体能大比武活动是上海竞技体育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也是检验夏训的重要平台。体能是竞技比赛的基础,也是竞技赛场的“入场券”。烈日之下,各支运动队打破专项壁垒,比能力更比毅力,比体能更比精神,希望通过活动进一步提升运动员体能基础和团队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基础体能向专项体能和技战术水平转化,进一步提升上海体育人的“精气神”。
团队有了“新翅膀”科技助力保驾护航
在本次体能大比武场边,各运动队的科医保障人员也忙得不亦乐乎,积极用手中的仪器记录下运动员的数据。“此前一个人要管好几支队伍,如今每支队伍都有一支高质量的复合型保障团队,上海竞技体育的科医保障已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长期从事上海竞技体育科研保障工作的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邱俊感慨道。
7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助力也在上海竞技体育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曾几何时,运动员的生理生化、血乳酸等指标是研究重点。而如今,科技的助力不仅关注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还包括了心理、睡眠、防伤防病等方方面面。
到了训练场,先激活肌肉再下场,练完后还要通过恢复训练,将运动员调整到训练开始前的状态,为下堂课做好准备,科学训练已逐渐成为上海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共识。邱俊表示,科技对运动员的保障已不再是单纯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围绕重点项目和运动员,形成运动生涯发展的全周期保障。
发扬精神“传家宝”守初心启航新征程
掐着秒表,看到上海现代五项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取得佳绩,上海现代五项队主教练向运动员微微点头,心中满是感慨。回望当年,身穿铅衣跑楼梯,背着队友做负重的体能训练岁月,曹忠荣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如今条件好了,但在曹忠荣看来,运动员不能失去顽强拼搏与追求卓越的精神,这是上海现代五项队的“传家宝”。“上海竞技体育发展至今已70年,从运动员到教练员,作为参与者经历者,我还是希望现在运动员要学习老一代运动员的精神,把克服夏训的高温高湿作为一种励志教育,提升能力,才能制致胜赛场。”
比完所有项目后,上海跳水运动员掌敏洁走下赛场,气喘吁吁,但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今天的体能大比武对我是一次挑战,很高兴我战胜了自己,用刻苦与拼搏扛了过来。”掌敏洁口中的“刻苦与拼搏”,正是她从“霞姐”(吴敏霞)身上学到的精神力量。
今年是上海竞技体育70周年。1952年,上海市体育训练班在南昌路的57号成立。70年来,上海竞技体育经历风雨,一代代优秀运动员怀揣梦想,接续奋斗,致敬前辈、超越前辈。从1984年我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到去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海共有运动员348人(次)参加比赛,获得金牌24枚、银牌43、铜牌31枚,进入项目前八的有235人(次),上海作为南方城市还培养了三名运动员历史性地参加了2022北京和2018平昌两届冬奥会,这些都是照耀上海城市的体育荣光。
七十韶华,回望来路,从上海市体育训练班到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从筚路蓝缕到星光闪耀,更觉壮怀激烈;展望未来,守住不变的初心,挥洒奋斗的汗水,追梦的脚步永不停下。上海竞技体育人众志成城,用团结、拼搏、比拼、成长致敬70周年,以这个夏天为新的起点,整装再一次出发,用百倍努力为祖国荣誉而战,为上海城市增光添彩,为人生书写壮丽篇章。